日本魣

日本魣

日本魣,Sphyraena japonica (Bloch et Schneider,1801),金梭魚科魣屬的一種魚類。體延長,近圓筒形,背綠微凸,腹部圓形。體長為體高6.9~8倍,為頭長2.8~3.2倍。 頭尖長,背視三角形。頭長約為吻長2.1~2.2倍,為眼徑6.1~6.5倍。頭頂自吻至眼間隔處具二對縱嵴,中間一對較明顯,止於眼後頭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日本魣
  • 拉丁學名:Sphyraena japonica (Bloch et Schneider,1801)
  • 二名法:Sphyraena japonic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鯖亞目
  • :金梭魚科
  • :魣屬
  • :日本魣
  • 定名人: Bloch & Schneider
  • 年代: 1801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分布,中國分布,

形態特徵

背鰭Ⅴ,Ⅰ-9;臀鰭Ⅱ-8;胸鰭13~14;腹鰭I-5;側線鱗118~123。 吻長而尖突,為眼徑3.1~3.3倍。眼大,高位,眼徑小於吻長,距鰓蓋後緣較距吻端為近;眼間隔寬,約等於眼徑。鼻孔2個,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較大,具一薄膜。口前位。口裂大,略傾斜。下頜突出。兩頜及齶骨均有牙。上頜前端有二對犬牙,後方的-對尖銳粗大,兩側各為一列絨毛狀細牙。下頜前端有一犬牙,兩側前部牙細密,後部牙側扁而尖,排列稀疏,6~7個。齶骨具一縱行尖銳大牙。舌狹長,游離,位於口腔的中部。鰓孔大;鰓蓋膜不連於峽部。鰓蓋條7。假鰓發達。 前鰓蓋骨後下角光滑,圓形,鰓蓋骨後上方有一扁棘。鰓耙退化,只在第一鰓弓下枝具一細長鰓耙。 體被小圓鱗,頭部在眼後兩側皆被小鱗。第二背鰭、臀鰭及尾鰭,被有小鱗。側線發達,約位於體側中部,後端伸達尾鰭基底。 背鰭2個。 第一背鰭具5鰭棘,起點前於腹鰭起點,距眼後緣約與第二背鰭起點相等,第二鰭棘最長,各鰭棘可納入背溝中,第二背鰭和臀鰭相似,具10鰭條,起點前於臀鰭起點。臀鰭具2鰭棘,8鰭條,起點與第二背鰭第四鰭條相對。胸鰭短小,鰭端不達腹鰭。腹鰭腹位,尾鰭分叉。 體腔中大,腹膜白色。腸粗短,管狀,少彎曲,其長不及體長之半。 胃大,囊狀。幽門盲囊發達,分布於腸之一側,形成前後二群,共有盲囊20餘。肝中大,分為左右二葉。鰾大。 背側部暗褐色,腹部銀白;背鰭和胸鰭淡灰色,尾鰭晴褐色。

生活習性

喜歡在開放水域較為近岸的地區活動,單獨或小群數一起活動。屬掠食性魚類,游泳能力強、速度快,活動範圍廣,無固定的棲所環境。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中國分布

南海東海台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