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頭曲齒鯊

尖頭曲齒鯊

命名者(Rüppell, 1837) 棲息深度 1 - 200 公尺。棲息於大陸棚沿、近海中小型鯊魚。通常活動於沙灘水域,偶出現於河口域。主要以小型大洋性或底棲性硬骨魚類、頭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胎生,一胎可產下1-8 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0-35公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頭曲齒鯊
  • 拉丁學名:Rhizoprionodon acutus
  • :真鯊科
  • 分布區域:台灣分布西部
概述,形態特徵,棲所生態,

概述

學名
Rhizoprionodon acut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中文名尖頭曲齒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真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尖吻斜鋸牙鯊
模式種產地Jeddah, Saudi Arabia, Red Se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沙條、尖頭沙、尖頭曲齒鮫
世界分布全球性 台灣分布西部
最大體長175 cm 棲息環境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Carcharhinus acutus, Carcharhinus macloti, Carcharias aaronis, Carcharias acutus, Carcharias crenidens, Carcharias eumeces, Carcharias walbeehmi, Carcharias walbeehmii, Carcharias walbenii, Cynocephalus acutus, Hypoprion acutus, Loxodon macrorhinus, Rhizopriondon acutus ...共27筆..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Nair, KP 1976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編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典藏標本ASIZP0800907 . BPBMI18665 . NMMBP06360 . NTMP0671 . NTUM01634 . NTUM01883 . NTUM07742 . NTUM07743 . USNM00191192 .
英文俗名Sharp nosed shark; Sharp-nosed milk shark; White-eye shark; Yellow dog shark; Walbeehm's sharp-nosed shark; Fish shark; Milkshark; Longmans dogshark; Grey dog shark; Milk shark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略修長。頭寬而縱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寬而呈拋物線狀。眼大,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窄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
唇溝發育完全,中等長。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下頜齒不明顯露出;上下頜齒同型,寬扁三角形,外緣凹入,邊緣平滑,齒尖向外傾斜,無小齒尖。
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在胸鰭內角相對或稍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後端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約略等大於第一背鰭,後緣凹入,外角尖突,內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前部;尾鰭窄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背及臀鰭具暗色緣,余鰭淡褐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沿、近海中小型鯊魚。通常活動於沙灘水域,偶出現於河口域。主要以小型大洋性或底棲性硬骨魚類、頭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胎生,一胎可產下1-8 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0-35公分。
地理分布分布於世界三大洋,包括東大西洋:由葡屬馬得拉群島至安哥拉;印度-西太平洋: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印尼,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西部及西南部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具有次要經濟價值。肉質可,生炒或加工成魚丸及魚漿等皆宜或製成魚粉。
鯊魚瀕臨滅絕,需加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