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分布:俄羅斯,韓國,日本。國內分布:內蒙古、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西藏、陝西、新疆、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尾肖蛸
- 拉丁學名:Tetragnatha caudicula
- 界:動物界
- 綱:蛛形綱
- 目:蛛形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科:肖蛸科
- 亞科:肖蛸亞科
- 屬:肖蛸屬
- 分布區域:中國、俄羅斯、韓國、日本
-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大豆
-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 命名人及年代:Karsch,1879
形態特徵,雌蛛,雄蛛,鑑別特徵,地理分布,生境,資料來源,
形態特徵
雌蛛
體長8.00~15.00。一雌蛛體長12.42:頭胸部長2.42,寬1.44;腹部長10.17,寬2.16。螯肢長1.38。背甲黃褐色,後眼列至中窩之間具一大的“V”形褐色條紋,背甲周緣具褐色細邊。頸溝和放射溝明顯,淺黃褐色。中窩橫向,中央具一褐色的半環形陷坑。兩眼列均後凹,前眼列寬於後眼列,並占滿頭部的寬度。8眼的基部周圍均具黑褐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8:0.10);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5:0.13)。前、後側眼間距0.20。中眼域長0.29,前邊寬0.30,後邊寬0.34。前中眼>後中眼>前側眼=後側眼(0.10:0.09:0.08:0.08)。
額高0.13。螯肢黃色。僅具後護齒。前齒堤有5齒,第1齒與第2齒相距較遠;後齒堤6齒,第1齒與第2齒相距較遠,但較前齒堤的第1齒和第2齒的間距小。螯牙近基部具一尖突。下唇和胸板黃褐色,顎葉淺黃褐色。步足黃褐色,步足Ⅲ、Ⅳ的顏色較淺。步足Ⅰ具少量相對粗的刺,其中腿節前側面具4根刺,刺的基部為一黑色斑點;其餘各足的刺均較細。步足測量:Ⅰ 16.83(5.13+5.04+5.49+117),Ⅱ11.34(3.60+3.60+3.33+0.81), Ⅲ5.31 (1.89十1.44十1.44十0.54), Ⅳ11.88 (4.23十3.78十3.24十0.63)。
足式:1,4,2,3。腹部蠕蟲狀,前緣的中央向後凹入,形成一缺刻;後端強烈向後伸展,超越紡器,形成突出的尾部。腹部的背面和側面的上牛部密被銀白色鱗斑,背面中央有一褐色縱條斑直達尾端,條斑的前半部較粗,並有2對橫向和3對斜向的分支。腹部腹面和側面的下半部灰褐色,僅具稀疏的銀白色斑點。紡器紅褐色,位於後端的1/4處。生殖蓋的長度約為寬的2/3,納精囊2對,外側的一對腎形,內側的一對呈芒果形。
雄蛛
體長6.00~11.00。一雄蛛體長6.75:頭胸部長2.07,寬1.17;腹部長4.68,寬0.94。體色、斑紋及眼的排列近似於雌蛛。螯肢顏色較深,前面近端部具一頂部分叉的突起。具前、後護齒。前齒堤6齒,第1齒較小,其前側有一與之相連的斜向著生的脊,第2齒最大,並與其後依次漸小的3、4齒等距排列;後齒堤7齒,。第1齒較大,並與較小的第2齒稍遠離,第3齒較第2齒大。螯牙無尖突。
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6.84(2.88十0.99十1.17十1,80);步足Ⅰ 18.09(5.13十6.12十5.67十1.17), Ⅱ11.07(3.42十3.60十3.24十0.81), Ⅲ4.90(1.62十1.44十1.35十0.49), Ⅳ11.16 (3.78十3.60十3.15十0.63)。足式同雌蛛。觸肢器的跗舟較觸肢的脛節長,引導器近末端內側具一鉤狀導片,副跗舟頂部鈍圓。
鑑別特徵
尾長通常為腹部長的1/3左右;雌蛛螯牙的背面近基部有一尖突;雄蛛引導器近頂部的內側具一鉤狀導片,而與爪哇肖蛸 T.,javana不同。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俄羅斯,韓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