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鯻

尖吻鯻

尖吻鯻,學名:Therapon oxyrhynch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2),為鯻科、鯻屬的一種魚類。體延長,側扁。頭較長,頭長與體高約相等;背緣與腹緣皆呈微弧形,體高以背鰭起點處為最高。吻尖長而突出,其長大於眼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吻鯻
  • 拉丁學名:Therapon oxyrhynch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2)
  • 別稱: 唱歌婆、斑豬、金蒼蠅、石或、丙豬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鯻科
  • :鯻屬
  • :尖吻鯻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中國分布,世界分布,

形態特徵

背鰭Ⅶ-10;臀鰭Ⅲ-8;腹鰭Ⅰ-5;胸鰭13-14;尾鰭17。鰓耙6-9+14-15。側線鱗52-60[(14-15)/(22-24)]。脊椎骨25。
尖吻鯻尖吻鯻
體長為體高2.7-3.1(平均2.9)倍,為頭長2.7-3.1(2.9)倍。頭長為吻長2.7-3.4(3.1)倍,為眼徑3.4-4.4(3.7)倍,為眼間距3.8-4.6(4.3)倍,為尾柄長2.1-2.9(2.6)倍。為尾柄高3.0-3.4(3.2)倍。
體延長,側扁。頭較長,頭長與體高約相等;背緣與腹緣皆呈微弧形,體高以背鰭起點處為最高。吻尖長而突出,其長大於眼徑。眼中等大,例上位,圓形,眼徑大於眼間距,但比吻長略短。眼間平坦。口小,端位,口裂微斜,唇較厚。上頜稍長於下頜,其末端可達前後鼻孔間的下方。鼻孔2個,互為遠離,位於眼前方,前鼻孔小,圓形,具鼻瓣,後鼻孔比前鼻孔大,橢圓形。鰓耙短而小。有假鰓。鰓孔大。鰓蓋膜不連於峽部。鰓蓋條6。兩頜具細小、帶狀、不規則多行齒,外行較大,圓錐形。犁骨、齶骨及舌上無齒。前鰓蓋骨邊緣具鋸齒,在隅角處較大。鰓蓋骨後緣具2棘,下棘明顯且大。匙骨及後額骨外露,邊緣有弱鋸齒。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至背鰭末端後沿尾柄呈直線狀。腹部圓,無稜,平坦。肛門位於腹鰭與臀鰭之間,而接近臀鰭。
背鰭起點在腹鰭的略前上方,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其缺刻淺;背鰭鰭棘發達,以第四、五鰭棘最長,最後2鰭棘約等長,鰭棘部基底長約為鰭條部基底長的2倍。臀鰭起點位於背鰭鰭棘最末2根的下方,以第2鰭棘最長和強大,臀鰭與背鰭鰭條部相對。腹鰭位於胸鰭基後下方,其末端可達肛門前緣。胸鰭寬短,位於鰓孔的後下緣,其長約等於2頭長之半。尾鰭淺分叉。
體被小櫛鱗,不易脫落。頰部、鰓蓋部也具小櫛鱗。背鰭和臀鰭基部均有一行較大的鱗鞘。腹膜白色。
體背部棕褐色,腹部乳白色。體側有豐條灰黑色較寬的縱帶:第一條自吻端經眼間後分為二枝,沿背鰭鰭棘部基底達背鰭鰭條部前;第二條自眼眶上綴達尾柄上方;第三條自吻端經過眼徑沿體側中央達尾鰭;第四條自胸鰭基向後至尾柄下方。但在個體中有時花紋有變異,條紋斷續,中斷現象時有發生。背鰭鰭棘部末端及背鰭基部有灰黑色斑帶。尾鰭上有灰黑色斑紋。胸鰭、腹鰭及臀鰭色淡。

生長環境

熱帶亞熱帶近岸暖水性近底層魚類,喜棲息於泥沙底質和岩礁附近,也可生活於河口水域,或進入江河。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世界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