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米寺

尕米寺

尕米寺,是安多松潘草地早期雍仲苯教著名寺院,也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最早的苯教寺院之一。

尕米寺藏語全稱為“更恰德欽尕米林”,意即“佛法匯集之尕米寺”。“尕米”漢語意為安詳歡欣之地,“林”指寺。

它位於松潘縣縣城以北30公里處的小西天聖山腳下即漳蠟水晶鄉境內。小西天聖山雄踞於岷江源頭弓槓嶺山脈,,風景獨特,聞名遐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尕米寺
  • 外文名稱:更恰德欽尕米林
  • 地理位置: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海拔:4050米
地圖信息,
尕米寺在歷代尕米倉的苦心經營下,至當代,已擁有德巴扎倉﹑郎依扎倉﹑降倉扎倉﹑仁普扎倉和甲頂扎倉5個扎倉以及1座尼姑寺,僧尼數百人。建有經堂2座,僧舍上百院,佛塔數尊。尕米寺歷史悠久,殿宇宏大,學院齊全,被苯教徒尊為雍仲苯教東方藏區大本營,並且在整個苯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苯教傳入安多阿壩地區以前,當地的藏族民眾信仰原始巫教。苯教在阿壩地區的傳入興盛歷史長而複雜。“公元2世紀左右,苯教沿雅魯藏布江傳入康區和嘉絨地區,從青海,甘肅方向傳入安多地區後,迅速遍及紮根。經過幾個世紀的經營,逐步成為苯教在藏區東部的大本營和復興基地。”
尕米寺院始建於公元1355年,其創始人是衛藏瓊波的雲遊高僧仁真堅贊,此為後來尕米倉活佛轉世系統的始祖。尕米寺的母寺是西藏著名的苯教寺院雍仲林。
據苯教藏文典籍《夏豆嘎恰》(夏豆聖山志)記載:“公元1355年,仁青堅贊喇嘛路過此處,見地勢開闊,西臨岷江,南面緩坡,牧草豐美,背倚漳臘山,並且在聖山四周的茂密森林中有許多令人驚異的奇石異洞和歷代許多著名苯教高僧留居過的修行洞內,聖泉旁,懸崖邊,巨樹上等處的神跡。尤其是聖山前的雍仲坡上下的岩石上,天然顯現的大小不一,造型有異有同的苯教教徽‘’(雍仲符號)和藏文字母‘阿’”字,大師驚嘆不止,道:“如此仙界別無二處,‘三寶’偉業將在此地大興也”,於是欣然在此建寺,取名尕米寺。
尕米系藏語,“尕”意為歡欣,“米”意為安靜的處所。又因,此地素有小西天的雅稱,故連起來稱“小西天尕米寺”。傳說在修建寺院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奇異的自然現象,如晝長夜短;建寺的僧俗民眾不覺勞累;常有一曲優美的音樂徐徐飄然而至;良辰吉日,鮮艷的彩虹呈“卍”字形,掛在建寺的山坡上等,頗為有趣。當地人稱小西天聖山為“雍仲苯幾尼日欽波雄夏豆”。“雄”,方位詞,意為北方,即指聖山在古城松潘的北方。“夏豆”,指鳥墳。雄夏豆意為北方鳥的墳地。自元朝苯教大師降帕欽波開啟聖山靈光後,四面八方的飛禽到了它們垂暮之年,都會不遠萬里的飛到小西天聖山來歸息。又傳說每逢12年輪迴世界的軸心轉至雞年,整個雪域的神山神靈,苯教3百年60位的神袛和世界禽鳥之王及所有來自人世間各地的菩薩和神靈都匯聚於此。在這年朝拜神山,就會增加12倍的慈善功德,洗清這世俗輪迴中所造的罪孽。
幾百年來,尕米寺經過歷史的風風雨雨見證了苯教的興衰。在公元8世紀末,佛教大師白渃雜納來阿壩地區傳教,苯教勢力開始受到影響。
公元13世紀中葉,薩迦派傳入阿壩,公元14世紀末,覺囊派傳入。藏傳佛教各派別的相繼傳入使苯教受到極大影響,尤其是公元15世紀格魯派的傳入,加之乾隆皇帝頒布的一系列禁止苯教的措施,使阿壩地區苯教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尕米寺也一度被毀。 苯教雖在多方面不斷遭受重創,但在阿壩不少地區仍然有相當的信眾和廟宇。特別是松潘境內,自改革開放到現在已恢復開放的苯教寺院就達十三座。
上世紀40年代,根據松潘漳臘地區信教民眾的意願,把林坡寺﹑山巴寺﹑郎依寺﹑德巴寺﹑元壩寺五座小寺集中起來在聖山腳下創建了一座五寺共有的主寺即今日的尕米寺,全年重要的宗教活動統一由五寺一起在尕米寺舉行。經各寺院代表及各個部落首領的共同商議,將原建在雍仲崖與聖山主峰間的尕米寺遷至今日我們所 見的寺址上方即“德巴札倉”。下方廣場中央為五寺共有的小西天尕米寺,其餘各寺分別形成學科學院且有各自特點的郎依札倉(對河寺)﹑降倉札倉(山巴寺)﹑ 仁普札倉(林坡寺)﹑甲頂札倉(元壩寺)並規定從仁普札倉開始,輪流主持每年的法事活動,為期一年。
上世紀50年代,小西天尕米寺共有僧人千餘人,其中活佛4人。小西天尕米寺作為松潘地區規模宏偉,影響最大,寺僧最多的寺廟,當時被列為縣人民政府允許保留開展佛事活動場所的全縣五座寺廟之一。經過60年代,寺院慘遭破壞。一夜之間,經堂閣樓被毀,金銀佛器,珍貴經典文物散失殆盡。時至上世紀70年代末,小西天尕米寺經松潘縣人民政府發文首先開放,準許進行法事活動。尕米寺再度開放後,新修一座經堂,漳臘一帶的僧俗民眾在此活動,後來在各地僧眾的捐助下,其它各扎倉相繼開放並修繕經堂。

地圖信息

地址:301省道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