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鱗[魚鯗]

體長形,前端微平扁,向後漸側扁;體長為體高3.8倍,為頭長3.9倍。頭粗短,近四棱形,頭長為吻長的7.6倍;為眼徑3.8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少鱗[魚鯗]
  • 拉丁學名: Uranoscopus oligolepis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鱸形目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背鰭Ⅳ,13;臀鰭13;胸鰭16;腹鰭I-5;尾鰭15。側線鱗約50。 體長形,前端微平扁,向後漸側扁;體長為體高3.8倍,為頭長3.9倍。頭粗短,近四棱形,頭長為吻長的7.6倍;為眼徑3.8倍。吻很短,中央微凹,吻長短於眼徑。眶前骨的前緣有一個3尖形棘。眼小,位於頭背側,距吻端顯然較距鰓蓋後緣為近。眼間隔微凹,略窄於眼徑。頂枕部的骨板中央凹入,呈一淺溝。眼後有2個小棘狀骨突。眶下骨寬大。鼻孔2個,位於吻前緣,兩鼻孔相距很近,具短管狀突起。口中等大,近直立形。前頜骨能伸縮,上領骨大部分外露,後端寬大,下頜略突出於口前方。上頜、犁骨及齶骨有絨毛狀牙,下頜有一行犬牙狀牙。舌寬短,圓形。下頜內側有一短膜。唇發達,除口角外在上下頜邊緣有小須狀突起。前鰓蓋骨向下方有3棘,鰓蓋骨後緣皮膜呈小鋸齒狀,鰓孔大,其前端可達口下方。鰓蓋膜相連,與峽部分離。鰓蓋條6。鰓耙呈短絨毛狀。假鰓發達。 體被圓鱗,較細小,半埋於皮下,不易脫落,排列成斜行。頭部、項背部中央、喉胸部及胸鰭基與臀鰭基附近無鱗,在第一背鰭前端沿側線附近有少數鱗。側線完全,位高,始自鰓孔後上方沿背緣至尾柄後端斜下達尾基中部。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很短小,鰭棘細弱,以第二鰭棘為最長;第二背鰭始於臀鰭 稍前上方,以第四鰭條最長。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略低於第二背鰭。胸鰭寬大,後上緣有一淺凹刻。腹鰭喉位,始於眼下方。尾鰭截形。 體及背側有淺褐色網狀細紋,紋間為淺黃色,體側下方灰白色。第一背鰭黑色。第二背鰭、胸鰭及尾鰭為淡黃色。臀鰭與腹鰭白色。口腔白色,鰓腔淡黃色。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沙礫底部,棲息深度可達250 公尺。一般隱身於砂泥質底中,故而且很少被觀察到;利用下頜附屬瓣誘捕底棲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中國南海及東海日本及其硫球群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