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病證候

中醫理論術語。是指少陽病在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等本質有機聯繫的反應狀態。表現為在臨床上可被觀察到的症狀與體徵。證候,即證的外候。主要表現為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等症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少陽病證候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運用,一、少陽病的證候分析,二、少陽病證候與方藥加減,

概念

少陽病在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等本質有機聯繫的反應狀態。

解讀

少陽病也屬於熱證範疇,亦稱半表半里證。因其病邪已離太陽之表,而又未入陽明之里,處於表里之間的半表半里故名。少陽病的主要表現為口苦、咽乾、目眩。口苦為少陽受病,邪熱熏蒸,膽熱上騰使然。咽乾乃津為熱灼之象。而目為肝膽之外候,少陽風火上騰,故有目眩之症。《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少陽脈證》說:“口、咽、目三者,不可謂表,又不可謂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里也。二者能開能合,開之合之不可見,恰合樞機之象,故兩耳為少陽經絡出入之地,三症為少陽一經病機,兼風寒雜病而言,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俱。”此外,少陽病在臨床上還有往來寒熱等症,也可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
有人認為,少陽病實質上也是里熱證,基本上是個實證。但是熱邪沒有陽明病那樣亢盛,也沒有腸胃實熱結聚,正氣雖然仍能抗邪,但已略有不足,不像陽明病中正氣十分亢盛。少陽病的病程發展已經離開了太陽表證,而又不同於陽明里證,故有稱之謂“半表半里證”,但並不等於說既有表證,又有里證。從八綱辨證來看應屬於里熱證。不過此時正氣已略有不足,容易轉變為三陰病。因此,少陽病在外感熱病的傳變中處於關鍵地位,所以古人稱“少陽為樞”。從臨床辨證角度看,少陽病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證情的個典型性,一是病程的曲折性。應加樣察。

中醫運用

一、少陽病的證候分析

1.口苦、咽乾
膽為足少陽之府,內藏膽汁,當邪入少陽,樞機不利,郁而化火,膽火上炎,灼傷津液則口苦、咽乾。
2.目眩
肝開竅於目,肝膽相表里,另手少陽經脈止於目銳眥,足少陽經脈起於目銳毗,膽火循經上擾則目眩。
3.往來寒熱
正邪分爭,時有勝負,正勝則熱,邪勝則寒,故可見往來寒熱,且本證是與太陽病發熱惡寒,陽明病但熱不寒的鑑別要點之一。
4.胸脅苦滿
足少陽之脈,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邪犯少陽,經氣不利,氣機郁滯則胸脅苦滿。
5.不欲飲食
肝膽屬木,脾胃屬土,正常生理情況下是相剋的關係,當膽火內郁,木邪亢盛,便會乘犯脾土,使脾失運化,故見不欲飲食。
6.心煩
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均與情志有關,所以邪郁少陽,氣機不暢可見表情默默;膽火內郁,樞機不暢,上擾心神則見心煩。
7.耳聾、目赤
膽火犯胃,胃失和降則喜嘔。足少陽經脈入耳中,少陽風火上擾,清竅壅滯,故耳聾,目赤。
8.腹中痛
當邪郁胸脅,尚未犯胃腑,故只見胸中煩而不嘔,邪熱傷律則口渴;肝膽氣鬱,橫逆犯脾,脾傷氣滯故腹中痛。
9.脅下痞硬
脅下痞硬較胸脅苦滿為重,是為氣機郁滯較甚之故,或為水飲蓄結所致。
10.小便不利
手少陽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邪入少陽,影響三焦水液的通調,飲停心下則心下悸,若水停下焦,膀胱氣化失常則為小便不利,寒飲射肺,肺失宣降則咳,至於不渴、身有微熱是里和而表證末解。
11.脈弦
邪入少陽,正氣受傷邪熱不甚,故舌淡紅或舌尖紅,苔白,脈弦為肝膽主脈,弦細說明少陽病正氣已傷。

二、少陽病證候與方藥加減

“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代表方劑,可以在此方基礎上針對不同少陽病證候進行加減,以便在臨床上取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小柴胡湯”組成: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
1.胸中煩而不嘔
在少陽證侯基礎上兼見胸煩,是由於邪熱郁於胸膈所致,不嘔說明胃氣尚未上逆,熱聚則不得以甘補,不逆則不必用降逆之品,故去人參、半夏,加栝樓實以清熱盪實寬胸。
2. 腹中痛
特點是腹痛不硬,按之柔軟,伴口苦,咽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證,故用原方去苦寒之黃芩,以免不利脾陽,加芍藥以和絡緩急止痛。
3.脅下痞硬
特點是以胸脅痞滿為主,或兼有硬感,但硬而不甚,屬氣機郁滯較重而致,並伴有往來寒熱,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證。治用原方去大棗以免甘壅氣滯,加牡蠣以鹹寒軟堅散結。
4.心下悸
特點是心下胃皖部位悸動不安,伴有小便不利,同時應見有少陽證其他的一些症候,如口苦,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治用原方去黃芩防苦寒凝結,加茯苓淡滲利水。
5.發熱表證
特點是熱勢不高,口不渴,或有自汗、頭痛等,同時伴有少陽證候,口苦、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等,治用原方去人參之壅補,加桂枝以解表邪。
6.咳嗽
特點是咯吐白痰,口苦,苔白,伴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等少陽症,治用原方去人參、大棗之甘壅助逆,加乾薑之溫以暖肺脾之寒,五味子之酸以斂肺止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