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少梁之戰
- 地點:河西少梁(今陝西韓城南)
- 時間:公元前362年,秦獻公二十三年
- 參戰方:秦國 魏國
- 結果:秦國獲勝
- 參戰方兵力:不詳
- 傷亡情況:秦魏兩國傷亡不詳
魏國相邦公叔痤、魏太子被俘 - 主要指揮官:魏:公叔痤、魏太子秦:秦獻公 具體指揮官不詳
戰爭起因,戰爭過程,戰爭後續,關於魏國因何遷都大梁,
戰爭起因
秦獻公回國即位後,向東遷都櫟陽、設縣直轄大量土地、編制什伍軍事化管理農民,以及開設市集振興商業,經過19年的改革,秦國已經從數十年的混亂中解脫出來,國力已經今非昔比。恰逢此時曾經聯合在一起共同稱霸的韓、趙、魏三晉,在魏武侯時因為魏國干涉趙國新君繼位,而正式爆發內戰,後魏惠王繼位,韓趙兩國又支持魏惠王的弟弟與魏惠王爭位,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內亂,三晉霸權徹底從內部被瓦解。秦獻公就趁著三晉相互對峙,魏國無瑕西顧之際,對魏國西部疆域多次進攻,接連取勝。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二十三年,剛剛在石門山之戰救援了魏國的趙國,不知為何又突然與韓國一起聯合攻魏,秦獻公決定趁此時機進攻魏國在河西最重要的堅城少梁。
少梁(今陝西韓城南)本為秦國同宗嬴姓諸侯梁國的都城,後梁國被秦所滅,改稱少梁。魏國侵占河西,第一個重建的城池就是少梁,少梁又在黃河岸邊,與魏國河東隔河相望,是黃河兩岸橫渡非常重要的橋頭堡,所以戰略意義重大。
戰爭過程
此一戰過程並沒有詳細記載,《史記 秦本紀》記載,此一戰俘虜了魏國相邦公叔痤,《史記 六國年表》則記載,此一戰魏國太子被俘。從此來看,少梁之戰是以秦國全面勝利而告終的。但這一戰並非秦國單獨面對魏國的作戰,甚至可以說,魏國主力根本不在河西。
根據《六國年表》記載,同一年,魏與韓趙聯軍在澮水作戰,並且取得了勝利,而且還讓趙國割讓了土地給魏國。澮水就是今日汾河的支流澮河,河東重要城池,絳、翼、汾城都在澮水旁邊,這是里晉國發家之地,其戰略地位不亞於安邑。魏國面對從東面而來的韓趙聯軍,以及從西面而來的秦軍,魏國不得不有所取捨,最終捨棄了河西,保住了河東。
根據《史記 魏世家》記載,魏國戰敗後割讓了龐給秦國,龐應指繁龐,是距離少梁不遠黃河岸邊另一種城池。少梁失守,繁龐已成孤城,魏國不得不割讓。
戰爭後續
有些文學作品中因秦獻公在少梁之戰當年去世,以此說秦獻公是戰死,其實是虛構的。秦獻公生於秦靈公元年,九歲父親去世,獻公遭驅逐,在外流浪30年,回國後在位23年,去世當年秦獻公已經62歲了,這在戰國時期已經是高壽,後世秦國君王只有秦昭襄王比秦獻公活得長。如此高壽又怎么會親上戰場死在陣前?
而說秦國因為秦獻公去世而停止進攻退出河西,進而說秦國在少梁之戰實際是戰敗,也是無稽之談。秦孝公繼位當年,仍與魏國戰於陝城,陝城在函谷關以東,已經深入魏境,可見戰事沒有因為秦獻公的去世而停止。
讓秦國撤出河西的,應該是魏趙會盟於鄗,次年魯、衛、宋、鄭(韓)侯來魏,魏國同時與周邊所有國家停戰,並與趙國會盟,秦國如果繼續與魏國作戰就是孤身奮戰,所以才停止的。而魏國也就是趁著這個機會,開始修建河西長城。
關於魏國因何遷都大梁
魏國遷都大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史記》中說,魏惠王31年,馬陵之戰後,魏國迫於秦國壓力而遷都大梁,另一種是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中說,魏惠王9年遷都大梁。
首先魏國遷都大梁不太可能是魏惠王初年。考古鑽探已經證實,大梁是戰國時中國第一大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遠大於現存的明清兩代開封古城。修建如此巨大的城池必然耗費良久,並且必須是在一個長期和平的階段才能完成。如果魏國能在魏惠王初年就遷都大梁,說明在魏武侯時就已經開始修建大梁了。但魏武侯時,大梁周邊土地是韓、魏、齊、宋、楚、衛六國犬牙交錯之地,魏國多在此與周邊國家爆發戰爭,魏國不太可能在這個時期修建如此巨大的城池。而經過魏武侯與魏惠王的多次征伐以及換地,到了魏惠王初年,大梁周邊已經基本全部屬於魏國,此時魏國才有能力在此修建巨大的城池。如果魏國遷都大梁確實是在魏惠王初年,只能說明魏國先遷都後建城,但這種可能性更低,不會有哪個國家把自己的核心遷徙到荒郊野外,等上十幾年才有城牆保護的。
而且,魏國遷都大梁並不是為了躲避秦國。魏惠王時期,不論是濁澤之戰還是澮水之戰,全部都是韓趙兩國直插魏國河東腹地,魏國拼盡全力也只能做到勉強抵禦,以安邑為中心的河東之地,即便沒有秦國的威脅,也根本無法抵擋韓趙兩國的進攻,畢竟韓趙與魏國同為晉國分裂而出,韓趙兩國占據了汾河中上游的土地,而魏國安邑就在汾河下游,河東面對韓趙的進攻,根本無險可守,遠比面對黃河對面的秦國更加緊迫。
再加上秦國連續多次與韓趙配合從兩面夾擊魏國河東,河東對於魏國來說,是早晚都要捨棄的險地。
但魏國遷都大梁,更多的是為了向中原拓展勢力範圍,並非出於防禦考慮。
大梁雖然遠離秦國,但距離楚國、齊國更近,且地處平原無險可守,魏國若是被迫遷都,又怎會選擇逃離虎穴又入狼窩?
但自從魏國遷都大梁以後,魏國的發展中心就轉移到了中原地區,一直到魏國滅亡前,魏國在中原方向都是持續擴張的,大梁也沒有失守過一次,可見魏國遷都大梁是正確的選擇。
而安邑多次被韓趙與秦國進攻,也只是加速了魏國遷都的步伐,但並不能說是魏國遷都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