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從相對的角度來看,少子化意謂著高齡人口相對變多,即高齡化,所以這兩個常常是指相同現象的名詞也有人將其合而為一,變成“少子高齡化”。
少子化來自於未婚率的上升以及
晚婚化和晚產化升高的傾向,結婚育兒在人生的優先順位走低,背後的重大原因是社會環境使得
婦女的工作和育兒難以兼顧,高學歷化之下養育教育小孩的負擔沉重,加上,
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就業環境惡化,且在
日本政府放寬限制之下,企業減少雇用正式員工,大幅增加的非正式員工的收入不安定,使得更多人對結婚生子保持距離。
世界
衛生組織指出,合計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產小孩數的平均推算值)若低於二點零八名,將使得人口邁向減少。
日本的出生率過去三十年來一直減少,去年的合計特殊出生率跌至只有一點二五名,而且總人口自戰後首次出現“自然減”的現象,顯示日本社會步入人口減少的時代。
語源
少子化“少子化”原為日制漢語,由於
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展快速的國家之一,國家開發程度較高,社會轉型進入工商業的現象不僅明顯而廣泛,已婚
家庭與生育面對緊張的工作環境時,常錯過生育的機會,並減退育兒的動機,也因此較早面臨少子化的問題,相關研究亦較為深廣,故後來逐漸遇到相同問題的中國大陸、台灣等漢字通行區,便直接引入此外來語作為指稱。
日本近來流行“少子化”一詞,即“嬰兒出生減少,無法保持現有的人口數量”之意。近年來,“少子化”現象已經成為21世紀的社會病,困擾著
日本政府和社會各階層。
日本少子化的歷史可以推溯到1970年代中後期,正好也是日本經濟發展達到顛峰的時候。原當已婚的社會青年必須進入職場,
過度競爭且過勞的工作環境,加上
都市化社會的疏離與忙碌,城市物價偏高,養育成本暴增,可說對後進的社會青年與已婚夫婦產生骨牌效應。育兒不再受人歡迎,反而被認為是經濟的負擔,以及退出職場發展的表征。
主要數據
(2011年4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局長 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
人口普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新聞媒體的積極配合下,經過近千萬普查人員的奮力拚搏和十三億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
人口普查順利完成現場登記、複查和事後質量抽查等工作,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予以公布。
(一)、人口總量
這次
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於
低生育水平階段。
這次
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
家庭戶40152萬戶,
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
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三)、性別構成
這次
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
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
(四)、年齡構成
這次
人口普查,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
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人口年齡
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
生活水平和
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構成
這次
人口普查,漢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
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
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長0.67%,高於漢族0.11個百分點。
(六)、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這次
人口普查,與2000年
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
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
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
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
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十年來我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七)、城鄉構成
這次
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占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占50.32%。同2000年
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區分布
這次
人口普查,東部地區人口占31個省(區、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區占26.76%,西部地區占27.04%,東北地區占8.22%。與2000年
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2.41個百分點,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個百分點;其次是中部地區,下降1.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0.22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
廣東省、
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和
江蘇省。2000年
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
山東省、
廣東省、四川省、
江蘇省。
(九)、人口的流動
這次
人口普查,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9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6萬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3萬人。同2000年
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萬人,增長81.03%;其中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增加10036萬人,增長82.89%。這主要是多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現場登記結束後,在全國隨機抽取了402個普查小區進行事後質量抽查,通過與現場登記結果比對,這次普查的漏登率為0.12%。這次
人口普查取得了關於中國人口總量、素質、
結構、分布等大量的基礎數據,是一筆極為寶貴的信息財富,對制定“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正在組織力量進行詳細匯總和分析,並將陸續予以公布。
二、國家統計局2011年4月28日發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
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見後附文),依據其趨勢好壞(民族構成、地區分布和人口的流動的好壞較難確定),可概括為:
(一)、趨勢向好的數據有:
1、人口增長趨緩。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2、總人口性別比下降。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
3、老齡化加速(註:老齡化與少子化有本質的區別;老齡化,是人們
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誌;少子化,是生活壓力加大和及時行樂盛行的必然結果,將給
家庭和國家帶來滅頂之災!)。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
4、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
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5、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占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二)、趨勢向壞的數據有:
1、少子化嚴重(註:少子化與老齡化有本質的區別;老齡化,是人們
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誌!少子化,是生活壓力加大和及時行樂盛行的必然結果,是家災國難的開始!)。這次人口普查,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為超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8%~20%,為少子化;20%~23%,為正常;23%~30%,為多子化;30%~40%,為嚴重多子化;40%以上,為超多子化。)
2、
總和生育率極低。這次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總和生育率接近3.10-2=1.10;實現代際均衡的總和生育率,在
已開發國家為2.13,在
開發中國家為2.30。)
相關資料
資料1:3000萬人口以上國家的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國名:普查時間---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少子化程度
日本:2005-04-01----------13.8%-------------超少子化
義大利:2003-01-01----------14.3%-------------超少子化
西班牙:2003-07-01----------14.5%-------------超少子化
德國:2002-12-31----------15.0%-------------嚴重少子化
烏克蘭:2002-12-31----------15.8%-------------嚴重少子化
中國:2010-12-31-------16.6%-----------嚴重少子化
俄羅斯:2002-01-01----------16.8%-------------嚴重少子化
波蘭:2001-12-31----------18.2%-------------少子化
加拿大:2003-07-01----------18.3%-------------少子化
英國:2002-06-30----------18.6%-------------少子化
法國:2003-01-01----------18.9%-------------少子化
韓國:2002-07-01----------20.6%-------------正常
美國:2002-07-01----------21.0%-------------正常
阿根廷:2001-11-17-----------28.3%-------------多子化
南非:2001-10-01-----------32.1%-------------嚴重多子化
印度:2001-03-01-----------34.4%-------------嚴重多子化
坦尚尼亞:2002-08-24-----------44.2%-------------超多子化
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
1949:36.00--------------超多子化
1965:37.88--------------超多子化
1970:33.43--------------超多子化
1975:23.01--------------超多子化
1980:18.21--------------多子化
1985:21.04--------------超多子化
1990:21.06--------------超多子化
1992:18.24--------------多子化
1993:18.09--------------多子化
1994:17.70--------------多子化
1995:17.12--------------多子化
1996:16.98--------------正常
1997:16.57--------------正常
1998:15.64--------------正常
1999:14.64--------------少子化
2000:14.03--------------少子化
2001:13.38--------------少子化
2002:12.86--------------嚴重少子化
2003:12.41--------------嚴重少子化
2004:12.29--------------嚴重少子化
2005:12.40--------------嚴重少子化
2006:12.09--------------嚴重少子化
2007:12.10--------------嚴重少子化
2008:12.14--------------嚴重少子化
(註:人口出生率21.0‰以上為超多子化;21.0‰~19.0‰為嚴重多子化; 19.0‰~17.0‰為多子化;17.0‰~15.0‰為正常;15.0‰~13.0‰為少子化;13.0‰~11.0‰為嚴重少子化;11.0‰以下為超少子化。)
1950:5.81--------------超多子化
1955:6.26--------------超多子化
1960:4.02--------------嚴重多子化
1965:6.08--------------超多子化
1970:5.81--------------超多子化
1975:3.57--------------嚴重多子化
1980:2.24--------------正常
1985:2.20--------------正常
1990:2.31--------------正常
1995:1.56--------------嚴重少子化
2000:1.22--------------嚴重少子化
2005:1.34--------------嚴重少子化
2010:1.44--------------嚴重少子化
(註:
總和生育率:5.0以上為超多子化;5.0~3.0為嚴重多子化;3.0~2.4為多子化;2.4~2.1為正常;2.1~1.8為少子化;1.8~1.5為嚴重少子化; 1.5以下為超少子化。)
資料4:
日本的總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
年份:總合生育率%
2000:1. 47
2001: -1. 30
2002:1. 17
2003:1. 19
2004: 1. 16
2005:-1. 08
資料5:1990年6月
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了1989 年的日本
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驚人數字,這在日本被稱為“1.57”危機。這一數字震動了
日本政府和國民,“控制少子化進程,促進適齡
婦女生育”就成為了當時日本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厚生省因此緊急設定了“有關今後
家庭及
撫養孩子的談心會”,該談心會主要討論: 從“為了企業生產活動的家庭
生活”向“為了家庭生活的企業生產活動”的轉變, 今後要營造男女共同生育撫養子女的環境。並指出,教育、居住狀況所帶來的經濟及精神負擔、女性分娩、
撫養孩子與繼續工作的矛盾、女性的
晚婚化、年輕人的單身化意識是當時導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衝擊就此拉開了
日本政府與少子化鬥爭的帷幕。
日本當局一項新調查顯示,日本要維持良好的社會
結構,最理想的狀況是每對夫婦誕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對夫婦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這極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
日本已達到危害“國家興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內部檔案最近就將少子化的嚴重程度,稱為“靜默發生中的緊急狀態”。
資料6:
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劇下降,將導致勞動人口減少、國內市場規模縮小、中青年負擔增加等問題,使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實際上,在現今的
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經給經濟社會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首先,少子化加速了
日本高齡化社會的進程。少子高齡化的結果,給
日本帶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這影響不僅僅表現在
醫療、福利、
養老金等
社會保障方面,特別是波及到經濟成長的減速以及
家庭模式的變化。其次,少子化對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從巨觀經濟角度來看,少子化最明顯的特徵是人口減少,同時,高齡人口的消費呈減少趨勢,兒童數量減少也造成需要減少。從供給方面來講,勞動人口的減少造成勞動供給縮小。供求雙方的縮小將成為阻礙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從
微觀經濟角度來看,少子高齡化會增加
社會保障成本,給企業帶來福利負擔,甚至會給
日本企業競爭力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日本經濟企劃廳2000年6月發表的推算統計顯示:2005年後的15年間,因人口減少的影響,
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6.7%(日日本內閤府網站) 。
資料7:當進入了嚴重少子化社會後(年人口出生率低於13.0‰或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低18%或
總和生育率低於1.8),
人口均衡難於恢復,人口衰退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