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 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
吳鉤。浴血閩贛銳無敵,長征路上顯身手。”
——《憶少共國際師》少共國際師政委肖華上將題寫
“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高舉著少共國際的光輝旗幟,堅決的,勇敢的,武裝上前線。做一個英勇無敵紅色戰鬥員,最後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
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擦亮刀,
子彈上膛瞄準敵人放。破“圍剿”,繳槍炮,消滅國民黨。趕走那帝國主義侵略的勢力,最後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
——《少共國際師出征歌》張愛萍上將
作詞 1933年8月,為回響中國共產黨和
蘇維埃政府的號召,繼續擴大紅軍隊伍,壯大武裝力量,粉碎敵人的瘋狂“圍剿”,保衛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在博生縣(現為江西省寧都縣)組建了一支全部由模範青少年組成的特殊部隊——“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這是全部由少男少女組成的娃娃部隊,戰士當時平均年齡不足18歲,師政委
肖華上任時,年僅17歲。這支部隊在博生縣誕生、誓師、閱兵、授旗、出征,先後在江西贛南、
撫州、
吉安、福建
龍巖、貴州等革命老區生活和戰鬥。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樣一批“紅小鬼”被組織起來,系統地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學習文化和軍事技能,最後英勇地走上革命鬥爭的第一線,在蘇區的反“圍剿”戰鬥和長征中做出了重大貢獻。1934年10月,紅軍離開蘇區,“少共國際師”的少年英雄們與中央紅軍一道,踏上了舉世聞名的長征路。“少共國際師”的很多少年英雄後來成長為彪炳史冊的新中國開國將領。
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同名電影、新聞紀錄片《少共國際師》,這三部影視作品,通過故事情節、人物服裝、逼真場景、紅色音樂等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再現了一段極其壯烈的真實歷史故事。講述了中央蘇區的這支少年紅軍部隊在血與火的鬥爭中成長的歷程,塑造了立秋、
正太、猴子、麻腳、子遙、紅軍小和尚等性格生動的少年群像,這些英雄少年在
列寧學校接受馬列信仰,學習文化和軍事知識,在蘇區的土地革命熱潮和反“圍剿”鬥爭中經受了考驗。他們回響中央的號召,走向保衛蘇區的戰場,成為“少共國際師”的少年紅軍,用他們的青春和熱情,在革命鬥爭史中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一頁。
“少共國際師”是中國革命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這一頁突出體現了這些青少年極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少共國際師”這面火紅的戰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滲透力,是今天廣大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最直接、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好教材,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紅色歷史故事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