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齒鋸鰩

小齒鋸鰩

小齒鋸鰩,Pristis microdon (non Latham, 1794),為鋸鰩科鋸鰩屬的一種魚類。體長可達7米。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小齒鋸鰩繁殖是卵胎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齒鋸鰩
  • 拉丁學名:Pristis microdon (non Latham, 1794)
  • 二名法:Pristis microdon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鋸鰩目
  • 亞目:鋸鰩亞目
  • :鋸鰩科
  • :鋸鰩屬
  • :小齒鋸鰩
  • 分布區域印度洋印度尼西亞、澳洲東北部大西洋熱帶區以及南海等海域
分類,簡介,分布範圍,保護級別,形態特徵,

分類

編號:5230
小齒鋸鰩
拉丁目名:PRISTIFORMES
中文目名:鋸鰩目
拉丁亞目:Pristoidei
中文亞目:鋸鰩亞目
中文科名:鋸鰩科
拉丁科名:Pristidae
中文屬名:鋸鰩屬
拉丁屬名:Pristis
拉丁種名:microdon
定名人:Latham
年代:1794
中文名:小齒鋸鰩
原始文獻:Trans. Linn. Soc. London, vol. 2, p. 280, pl. 26, fig. 4.
模式產地:Rostrum
國內分布:南海
國外分布:印度洋, 印度尼西亞,澳洲東北部大西洋熱帶區
資料來源:中國軟骨魚類志:122-123.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 鋸鰩目 Pristiformes
科: 鋸鰩科 Pristidae
屬: 鋸鰩屬 Pristis
種: 小齒鋸鰩 P. microdon

簡介

中國產2種,其中尖齒鋸鰩,第一背鰭起點對著腹鰭基底後端上方;尾鰭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吻齒21~35對。分布於南海和東海南部,也見於紅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亞。行動滯緩,常潛伏泥沙上,用吻鋸掘土覓食,偶爾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鰭。主要攝泥沙中的甲殼類或其他無脊椎動物,也用吻鋸襲擊成群的魚類而食其受傷的個體。卵胎生,胎兒具大卵黃囊,吻鋸柔軟,吻齒包於皮膜中。每產約10餘仔。仔魚剛生時,體長約60厘米。成魚最大體長可達9米,吻鋸長2米,寬30厘米。尖齒鋸鰩為東海和南海次要經濟魚類、在中國產量不大。肉質鮮美,鰭可制魚翅,皮可製革和刀鞘,肝可制魚肝油
照片照片
小齒鋸鰩有的品種相當大,身長可達5米。
小齒鋸鰩的生長速度較慢,產下的幼體極易受其他食肉魚類的攻擊,加上人類的過度捕撈以及環境污染,因此數量正急速減少。以前曾廣泛生活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東部的鋸鰩如今已在歐洲海域完全消失。

分布範圍

小齒鋸鰩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

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鋸鰩科是鰩目的一科,魚的吻部延長,成為一個扁平的板,兩側有齒狀突起,非常像鋸鯊目鋸鯊,但不同的地方是鋸鰩身體扁平,鰓腹位(在身體的下方),鋸吻上沒有肉質觸鬚。
小齒鋸鰩有的品種相當大,身長可達5米,以海底甲殼類動物為生,平時將身體潛伏在泥沙中,主要棲息在淺海,分布在世界各地暖水海洋中。
照片照片
乍一看,小齒鋸鰩的外形與鋸鯊幾乎一樣,頭前的吻部
也呈劍狀突出,吻的兩側也都有鋸齒,俗稱吻鋸,其實兩者的差別很大,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鰓孔所在的位置不同,鋸鯊的鰓孔位於身體的兩側,而鋸鰩則位於身體的腹面,還有鋸鰩吻鋸上沒有像鋸鯊那樣的須。
小齒鋸鰩也是很兇猛的魚類,而且行動敏捷,遊動迅速,特別是憑藉它那又長又硬又鋒利的吻鋸,時常在魚群中橫衝直撞,並且少有對手,甚至連比鋸鰩本身還大的魚,反應稍一遲鈍,也難逃鋸鰩的重創,遍體鱗傷不說,或有可能葬身其腹。
小齒鋸鰩通常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的近岸性海域,我國南海也偶有發現。最大的鋸鰩體長達9米,其中吻鋸長就有2米,寬0.3米。有趣的是鋸鰩是胎生的,在其娘肚子裡,鋸鰩的長嘴就已經帶刺了,不過在其外面套著一層厚厚的皮膜,以免在不小心時刺傷它的母親。
小齒鋸鰩,一種鯊魚的親緣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這主要是由於捕魚網的糾纏以及棲息地的喪失所造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