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鼠狼,中藥名。為腫足蕨科植物光軸腫足蕨Hypodematium eriocarpum (Wall. ex Mett.) Ching的根莖。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湖北、西藏等地。具有消腫解毒,化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水腫,瘡毒,刀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黃鼠狼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目:真蕨目
- 科:腫足蕨科
- 屬:腫足蕨屬
- 種:光軸腫足蕨
- 分布區域:西南、陝西、甘肅、湖北、西藏
- 採收時間:全年或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微苦,性涼。
功效
消腫解毒,化瘀止血。
主治
用於水腫,瘡毒,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採集加工
全年或夏、秋季採收,除去鬚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植株高40-60cm。根莖橫生,連同葉柄基部膨大部分密被紅棕色、膜質透明的披針形鱗片,全緣。葉近生,二列;葉柄長15-40cm,禾稈色,向上光滑,有光澤;葉片草質,兩面疏被柔毛或近光滑,葉軸光滑無毛,卵狀三角形或卵狀五角形,長寬近相等,漸尖頭,基部心形,三至四回羽裂;羽片8-10對,互生,斜展,有柄,闊披針形,基部1對最大,長15-25cm,寬8-12cm,二至三回羽裂;小羽片6-8對,長圓形,長二倍於寬,無柄,羽裂;裂片長圓形,圓頭,邊緣有微小圓齒或近全緣;葉脈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圓形,背生於側脈上;囊群蓋大,圓形,灰白色,被短毛。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岩石縫中。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湖北、西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