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細菌性條斑病是由小麥黑穎病黃單胞菌引起、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該病害發病初期,病部出現暗綠色小斑,後擴展為水浸狀的半透明條斑,最後顏色變為深褐色。
小麥細菌性條斑病從70年代開始在中國西北地區甘肅、寧夏、陝西、新疆等省區流行。新疆從烏魯木齊沿天山以北往西到伊犁、塔城一帶發生普遍而嚴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在昌吉、石河子、博樂等地調查小麥發病株率達46%—100%,平均病株率85%,一般減產15%一20%。後因種植抗病品種,該病害有轉輕趨勢。
小麥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治方法有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種子田、農業措施等物理防治方法及藥劑防治化學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細菌性條斑病
- 為害作物:小麥
- 為害部位:葉片
- 病 原:小麥黑穎病黃單胞菌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 氣候的關係:冬季降雪量大積雪厚造成早春融雪時濕度大,4—6月高溫多雨,同時常有暴風雨,小麥葉片互相摩擦造成傷口,有利於病菌傳播侵入。該細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5—30℃,致死溫度為50℃,在抽穗後遇到持續高濕度常發病較重。
- 品種抗病性:不同品種發病程度有明顯差異,一般冬麥比春麥發病重。
- 栽培管理:冬麥早播病重,土壤肥沃,施氮肥過多,植株密度大,生長柔嫩,蔭蔽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選用抗病品種:雖無免疫品種,但品種間存在抗性差異,據調查冬小麥新冬7號、春麥賽洛斯等都較抗病。因此。各地應因地制宜,選用適於當地栽培的抗病良種。
- 農業措施:實行二年以上輪作,小麥收穫後及時深耕。麥田要適當控制灌水,切忌大水漫灌,避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等,均可減輕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