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翅型體長(連翅)雄蟲3.5毫米,雌蟲4.0毫米;短翅型體雄蟲2.3毫米,雌蟲2.5毫米。頭頂與前胸背板黃色雌蟲則中部淡黃色,兩側暗褐色。前翅近於透明,具翅斑。胸、腹部腹面雄蟲為黑褐色,雌蟲色黃褐色,足皆淡褐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麥灰飛虱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形態特徵,為害特點,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卵:呈長橢圓形,稍彎曲,長1.0毫米,前端較細於後端,初產乳白色,後期淡黃色。
若蟲:共5齡。
第1齡若蟲體長1.0-1.1毫米,體乳白色至淡黃色,胸部各節背面沿正中有縱行白色部分。
2齡體長1.1-1.3毫米,黃白色,胸部各節背面為灰色,正中縱行的白色部分較第1齡明顯。
3齡體長1.5毫米,灰褐色,胸部各節背面灰色增濃,正中線中央白色部分不明顯,前、後翅芽開始呈現。
4齡體長1.9-2.1毫米,灰褐色,前翅翅芽達腹部第1節,後胸翅芽達腹部第3節,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
5齡體長2.7-3.0毫米,體色灰褐增濃,中胸翅芽達腹部第3節後緣並覆蓋後翅,後胸翅芽達腹部第2節,腹部各節分界明顯,腹節間有白色的細環圈。越冬若蟲體色較深。
為害特點
成、若蟲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液為害,一般群集於稻叢中上部葉片,近年發現部分稻區水稻穗部受害亦較嚴重,蟲口大時,稻株汁液大量喪失而枯黃,同時因大量蜜露灑落附近葉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黴菌,但較少出現類似褐飛虱和白背飛虱的“虱燒”、“冒穿”等症狀。灰飛虱是傳播條紋葉枯病等多種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於直接吸食危害,被害株表現為相應的病害特徵(見病害部分)。為害作物多為水稻、大麥、小麥、取食看麥娘、游草、稗草、雙穗雀稗。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創造不利於白背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態條件。
2) 生物防治:白背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線蟲、菌類對白背虱的發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護利用好天敵,對控制白背飛虱的發生為害能起到明顯的效果。
3) 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虱發生情況,採取重點防治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峰期的防治對策,如果成蟲遷入量特別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區,採取防治遷入峰成蟲和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峰期相結合的對策。
防治藥劑:20%吡蚜酮,0.5%藜蘆鹼可濕性粉劑,90%敵敵畏等常規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