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捲曲病
- 別名:小麥扭葉病、小麥雙冠羽葉斑病
- 病原:雙冠羽胞菌
- 為害作物:小麥
- 為害部位:葉片、穗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小麥捲曲病病原為雙冠羽胞菌(學名:Dilophospora alopecuri (Fr.) Fries.),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雙極毛孢屬真菌。分子孢子器大小為120-300微米,分生孢子大小為(8.5-16)微米×(1.6-2.5)微米。無色,單胞,筒狀,老熟時可生數個分隔,兩端各有3-6根單直或二分叉的剛毛,呈冠羽狀。該病原除為害小麥外,還可為害黑麥、大麥、燕麥及冰草、芨芨草等一些禾本科雜草。
圖註:1.被害植株;2.被害葉;3.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
為害症狀
小麥感病後,苗期即表現症狀。葉片上產生淡綠色圓形或長圓形病斑,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病斑上生黑色小點,即分生孢手器。心葉感病後捲曲乾枯,嚴重時幼苗枯死。拔節或抽穗期,在葉片和葉鞘任何部位均可產生病斑,病斑或為淡黃色,上有散生小黑點,或為黑痣斑。痣斑在感病品種及黑麥上尤其明顯。病株幼穗捲曲,不能全部抽出,或由於旗葉緊包不能抽穗,而呈“一柱香”形。初期纏繞許多灰白色菌絲,後期全部或部分小穗生黑色革質物,即菌核型分生孢子堆。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殘體上或以分生孢子附著於種子上越夏,通過風雨傳播。該病也可以以小麥粒線蟲為傳病媒介,病菌孢子由小麥粒線蟲攜帶侵染。土壤中病殘上的越冬孢子,由粒線蟲攜帶侵入小麥幼苗,或附著在蟲癭內的線蟲體外,隨線蟲侵入幼苗,因而可造成捲曲病和粒線蟲病的混生現象。
流行規律
小麥粒線蟲病重的地區,小麥捲曲病發生也重。在無小麥粒線蟲時,也能產生葉斑,但扭曲畸形症狀很少發生。在田間,也常見到同一病株有線蟲病而無捲曲病,有的捲曲病株而無線蟲為害。
防治方法
- 防除小麥粒線蟲病後,小麥捲曲病即不發生,所以需要認真防治小麥粒線蟲病。
- 與非小麥作物進行輪作。
- 選用無病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