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尾蘚乳突變種

小鳳尾蘚乳突變種

小鳳尾蘚,植物體細小,莖通常不分枝,連葉高1. 5—5. 6mm,長1. 3-2. 4mm,腋生透明結節不明顯,中軸稍分化。葉4—6對.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急尖,背翅基;楔形;中肋及頂或在葉尖稍下處消失;葉鞘約為葉全長的1/2—3/5,通常略不對稱,分化邊緣通常粗壯,在前翅寬1—3列細胞,在葉鞘處寬3—6列細胞,厚度為l --3層細胞;前翅及背翅的細胞為方形至六邊形,長5--12μm,略厚壁,平滑;葉鞘細胞與前翅及背翅細胞相似,但靠近中肋基部細胞較大而長。雌雄同株。雄生殖苞芽狀,腋生於莖葉。 生於陰蔽環境中的石上或土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鳳尾蘚乳突變種
  • 拉丁學名:Fissidens bryoides var. schimidii 
  • 植物界
  • :鳳尾蘚科(Fissidentaceae)
  • :鳳尾蘚屬(Fissidens)
  • 分布區域:因類型不同,分布地區不同,詳見下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變種,

形態特徵

植物體細小。莖通常不分枝,連葉高1. 5—5. 6mm,長1. 3-2. 4mm,腋生透明結節不明顯,中軸稍分化。葉4—6對.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長0. 8--2mm寬0. 3-0. 5mm.急尖,背翅基;楔形;中肋及頂或在葉尖稍下處消失;葉鞘約為葉全長的1/2—3/5,通常略不對稱,分化邊緣通常粗壯,在前翅寬1—3列細胞,在葉鞘處寬3—6列細胞,厚度為l --3層細胞;
前翅及背翅的細胞為方形至六邊形,長5--12μm,略厚壁,平滑;葉鞘細胞與前翅及背翅細胞相似,但靠近中肋基部細胞較大而長。雌雄同株
雄生殖苞芽狀,腋生於莖葉。雌生殖苞生於莖頂,頸卵器長約2. 45um;雌苞葉與莖葉相似,但較長。蒴柄長I. 8-7.5mm,平滑。孢蒴對稱。蒴壺長0. 25-0. 8mm。蒴蓋圓錐形,具喙,長0.35-0.6mm。蒴外層細胞長方形,側壁略加厚。

生長環境

生於陰蔽環境中的石上或土上。

分布範圍

廣布於中國,北半球及南美洲。
黑龍江:撫遠縣,高謙6282 (F. borealis的主模式標本IFSBH )。
內蒙古:甘河(大興安嶺),高謙12961 (IFSBH,SYS )。
陝西:臨潼,驪山,海拔800m,高謙等16650 (IFSBH,SYS);南五台山,海拔1 OOOm,高謙等(IFSBH,SYS )。
西藏:郎縣,臧穆1734 (HUMSYS)。
四 川:成都市,海拔600m.李登科15220 (SHMSYS);稻城,貢嘎山,海拔3 400-3 600m,汪媚芝814237C (PE,SYS);雅安,海拔700m,高謙17086、17104 (IFSBH,SYS );二郎山,海拔2 400m,高謙18469 (IFSBH,SYS);涼山,海拔2 700m,張光初、曹同21840 (IFSBH,SYS )。
湖北:大神農架保護區,張光初、白思忠33912 (IFSBH SYS)浙江:普陀山,海拔50m李登科6979(SHM,SYS)。
貴州:綏陽縣,寬闊水,海拔1 600m,高謙、馮金宇33262 (IFSBH,SYS)。
雲南:昆明市,李登科2527,3345 (SHM,SYS );景東哀牢山,海拔1 450m,張晉昆14590廣西:桂林七星岩,曹同21981 (IFSBH SYS)。
台灣:中部以西的山地,U. H. Schwabe采於1947年8月(F. taiwanensis的同模式標本,JE)。

變種

本原變種的性別及性器官所在的位置雖然比較穩定,但植物體的大小、葉形和孢子體的形狀變異很大,容易和別的變種混淆,甚至被誤認為不同種類。但本原變種的主要特徵是莖中軸稍分化,背翅基部楔形,終止於基部,分化邊緣幾達葉尖。
小鳳尾蘚側蒴變種(新擬名)
Fissidens bryoides var.lateralis(Broth.),lwats.and Suzuk.,Journ.Hattori Bot.Lab. 51:363. 1982;Li,Acta Bot.Fennica 129:11.1985;Redfearn and Wu,Ann.Missouri Bot. Gard.73(1):187. 1986.
F .lateralis Broth.,Hedwigia 38:210. 1899.
小鳳尾蘚乳突變種(新擬名)
Fissidens bryoides var. schmidii (C. Muell) Chopra and Kumar,Mosses West HimalagasAdjacent Plains.43.1981;Iwats.and Suzuk.,Journ.Hattori Bot.Lab.51:362.1982;Li,Acta Bot.Fennica 129:13.1985;Redfearn and Wu,Ann. Missouri Bot.Gard. 73(1):187. 1986.
F. schmidii C. Muell.,Bot. Zeit. 2:18. 1853;Li,Bryof l: Xizang. 8. 1985.
本變種與其他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前翅細胞較小,長僅4-7μm,具乳頭狀突起,雌雄異株
生境 喜生於石灰岩石上或石灰岩洞周圍的泥土上。
產地 黑龍江:高謙1335 (IFSBH,SYS)。
西藏:山安曲林縣,減穆1389a (KUM,SYS)。
台灣:南投縣,賴明洲10505 (H)。
分布 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巴布亞紐幾內亞。
本變種與其他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雌器苞(或蒴柄)多為側生,雌苞葉遠小於莖葉。
生境:多為石生,罕為土生。
產地:據Iwatsukiand Suzuki (1982)報導,本變種在我國台灣有分布。
分布: 中國,朝鮮,日本。
小葉鳳尾蘚多枝變種(新擬名)
Fissidens bryoides var.ramosissimus Ther.,Ann.Crypt.Exot.5:167.1932.
F .bryoides var.ramosissintus(Ther.)lwats.et Suzuk.(hom.illeg.),Journ.Hattori Bot.Lab.51:359. 1982;Li,Acta Bot.Fennica 129:11.1985;Redfearn and Wu, Ann. Missouri Bot.Gard.73(1):187. 1986.
F. perexiguus C.Muell.,Nuovo Giorn.Bot.Ital.N.Set.4:245.1897;Iwats.,Journ.Hattori Bot.Lab. 48:178. 1980;Redfearn and Wu,Ann. Missouri Bot.Gard.73(1):188. 1986.
F.ryukyuensis Bartr.,Bryologist 50:160. f. a一b.1947;Chuang,Journ. Hattori Bot.Lab.37:444. 1973;Lai and Wang-Yang,Taiwania 21(2)、183. 1976.
本變種與其他變種不同之處在於莖中軸不分化,背翅基部狹楔形,未及葉基即消失,分化邊緣遠離葉尖消失。
生境 :多生於半陰蔽的石上。
產地; 陝西P. J. Giraldi采於1894年9月(F. perexiguus的同模式標本,FI).
四川:涼山海拔2700m,張光初、曹同2160321793 (IFSBHSYS) ;雅安,海拔700米,高謙等1712 (IFSBH,SYS)。
廣西:桂林,曹同21936 (IFSBH,SYS )。
分布 中國,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