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雲山記

《小雲山記》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創作的一篇遊記。小雲山本不屬名山之列,但這篇記述小雲山的遊記卻寫得很有特色。作者並不拘於一處之景和一時所見,而是憑著自己熱愛家鄉山水之情和多年游山的感受,跨越時空界限,從較為巨觀的角度來記敘描寫,盛讚小雲山之勝。文章結構簡潔,章法嚴謹,構思精密,筆致奇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小雲山記
  • 作者:王夫之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王船山詩文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小雲山記
湘西之山,自耶姜並湘以東,其複數十,以北至於大雲。大雲之山遂東,其陵乘十數,因而曼衍,以至於蒸湘之交。大雲之北麓有溪焉,並山而東,以匯於蒸。未為溪之麓,支之稚者,北又東,其復十數,皆漸伏而為曼衍。登小雲,復者皆復,而曼衍盡見,為方八十里,以至於蒸湘之交,遂逾乎湘。南盡晉寧之洋山,西南盡祁之岳侯題名,東盡耒之武侯之祠,東北盡炎帝之陵,陵酃也,北迤東盡攸之燕子巢。
天宇澄清,平煙冪野,飛禽重影,虹雨明滅,皆迎目授朗於曼衍之中。其北則南嶽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則蒼,春則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雲之觀止矣。春之雲,有半起而為輪囷,有叢岫如雪而獻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澓,有孤裊,有隙日旁射,耀其晶瑩;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遠之所終;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萬頃,有夕燈爍素懸於泱莽。山之觀奚止也。
小雲之高,視大雲不十之一也。大雲之高,視岳不三十之一也。豈啻大雲、岳之視,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焉,他則無小雲若。蓋小雲者,當湘西群山之東,得大雲之委而臨曼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觀之尤者,逮乎小雲而盡。
系乎大雲而小者,大雲龐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養生之術於大雲 ,而以小云為別館,故小之。”雖然,盡湘以西,終無及之者。自麓至山之脰,皆高柯叢樾,陰森蔥蒨。陟山之巔,則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觀者之極目。養生者去,僧或廬之。廬下蒔雜花,四時縈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予自甲辰始游,嗣後歲一登之,不倦。友人劉近魯居其下,有高閣藏書六千餘卷,導予游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耶姜:山名,即今大雲山,位於邵東、衡陽、祁陽三縣交界處,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王夫之反清復明鬥爭失敗後,從衡陽到此避難,隱居三年。並湘:沿著湘江。
  2. 復:重疊;重複。此指重重疊疊的一個又一個山嶺。
  3. 陵乘:指高度超越大雲山的山峰。陵:大土山。乘:逾越,超過。《管子·幼官》:“定官府,明名分,而審責於群臣有司,則下不乘上,賤不乘貴。”石一參今註:”乘,謂超而上之。不乘,不陵節也。”
  4. 曼衍:連綿不絕。《漢書·晁錯傳》:“土山丘陵,曼衍相屬。”顏師古註:“曼衍,猶聯延也。”
  5. 蒸湘之交:蒸水與湘水會合之處。蒸:水名,即蒸水河,俗稱草河,發源於邵東最高峰大雲山腳下,綿延200餘公里,在今衡陽市石鼓山下流入湘江,是湘江一條較大的支流。
  6. 並山:沿著山腳。
  7. 支:支流。稚:指小水。
  8. 方:方圓。
  9. 晉寧:古縣名,即今湖南資興市。資興於晉時曾稱晉寧。
  10. 祁之岳侯題名: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抗金名將岳飛奉旨討伐曹成叛軍,曾在今湖南祁陽大營驛宿營“暫憩”,紹興二年(1132年)七月返回時,又在此停留,並兩次題記於驛壁,以抒其志。祁:古縣名,故治在今湖南祁陽東南。岳侯:岳飛。
  11. 耒(lěi):古縣名,即今湖南省耒陽市。武侯:諸葛亮。
  12. 陵酃(líng):炎帝陵地酃縣。酃縣地處湖南省東南部,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
  13. 迤(yí):延伸。攸:攸縣,在今湖南省。燕子巢:即燕子山,山有燕子岩,岩有燕子洞。
  14. 平煙:謂廣闊的雲霧。宋梅堯臣《代書寄歐陽永叔四十韻》:“空餘郡樓望,野色際平煙。”冪:覆蓋,籠罩。
  15. 虹雨:指夏日的陣雨;乍雨乍晴,雨後常見彩虹,故稱。宋周邦彥《過秦樓》詞:“梅風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紅都變。”明滅:謂時隱時現,忽明忽暗。
  16. 輪囷(qūn):盤曲貌。
  17. 岫(xiù):峰巒。獻:顯露。黛:青黑色。這裡謂高出雲間的少數山巒呈現青黑色。
  18. 亘(gèn)白:連著一片白色。
  19. 漩澓(fú):水流迴旋。這裡形容雨被大風所卷,迴旋降落。
  20. 孤裊:孤零零的裊裊細雨。
  21. 澄淡:澄靜清淡。微遠:幽遠,此指月光。
  22. 爍素:閃爍地照在潔白的生絹上。泱莽:廣大貌,此指天空。
  23. 視:比較,跟……相比。
  24. 岳:這裡指南嶽衡山。
  25. 豈啻(chì):豈但,不僅。
  26. 度越:估計能超過的。
  27. 祝融:祝融峰,為衡山主峰之一。
  28. 委:委任,派遣。
  29. 申泰芝:唐代道士,字元之,洛陽人,歷覽勝地後,隱居山中修煉,升仙。
  30. 別館:客館。
  31. 脰(dòu):頸項。有時也可以指人的頭,如張溥《五人墓碑記》:“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屍合。”此處喻指山頂。
  32. 柯:樹枝。樾(yuè):路旁遮陰的樹。
  33. 蔥蒨(qiàn):草木青翠茂盛貌。
  34. 陟(zhì):登,升。
  35. 養生者:指上文所說的道士申泰芝。
  36. 廬:居住,寄居。
  37. 蒔(shì):栽種。
  38. 砌:台階。
  39. 甲辰:指清康熙三年(1664年)。
  40. 劉近魯:《沅湘耆舊集》:“劉近魯,字庶先,一字庶仙,衡陽人。仕履無考。”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湘江西岸的山,從耶姜山平列在湘江東岸向前延伸,連綿不斷的高山有幾十座。耶姜山向北延伸到大雲山。大雲山便又向東延伸,有上升隆起的山峰十多座,於是蜿蜒曲折地向前,一直到達蒸水、湘水交匯的地方。大雲山的北面山腳下,有一條小溪流,與山並列向東而去,與蒸水相匯合,並不是山腳下的、蒸水支流中的小溪流。大雲山向北偏東的一支,重重疊疊的山峰有十來座,看來逐漸低下去連續不斷。登上小雲山,可以看清重疊山峰的重疊層次,也能看清連綿不斷的互相連線的群山,方圓有八十里,一直到達蒸水、湘水的交匯處,便越過湘水。向南延伸的盡頭在晉寧的洋山,向西南延伸的盡頭在祁陽紀念岳侯的地方,向東延伸的盡頭在耒陽的武侯祠,向東北延伸的盡頭在炎帝的陵墓,陵墓在酃縣,向北偏東曲折延伸的盡頭在攸縣的燕子巢。
天空明潔高朗,一望無際的平野升起了暮煙,天上的飛鳥與地上的鳥影相互映襯,雨後彩虹時隱時現,連綿不斷的群山將大自然中的美景送進人們的眼睛,將欣賞美景的歡快注入人們心中了。小雲山的北面便是南嶽的西峰,叢聚的山峰像一束花蕾剛剛開放,寒冬山色蒼翠,春來滿眼碧綠,連綿的群山在四周環繞,只是左邊封閉,小雲山的景觀只是這些了。春天的雲,有的剛興起一半便像巨大的車輪、圓倉;有的像叢聚的山峰,通體雪白卻特別顯示一痕青黑色的黛眉。夏天的雨,有的像迎風飄揚、連續不斷的白色絲線,有的迴旋往復,有的輕盈搖曳,有的在雲層縫隙中,透過的日光從旁照射下,使漫天的雨滴都閃耀著如同珍珠寶玉一樣的光亮。秋天的月色,有時特別清澈、素淡,眼前清白,寂靜的天地顯得更加遼闊、寬廣,用盡目力,一點也見不到盡頭。冬天的雪景,有時向上看天空如像夜晚一片漆黑,向下看卻像有明朗的月光普照萬頃大地;有時又像在夜間發出強烈白光的明燈,懸掛在昏暗不明的高空。小雲山的景觀,又哪只有這些啊!
小雲山的高度,與大雲山相比較不到十分之一。大雲山的高度,與南嶽相比較不到三十分之一。又何只大雲山呢,登上南嶽遠望,看得最遠能夠超過小雲山的,只有祝融峰了,在其他所有的山峰上都沒有在小雲山上看得那樣遠。大概小雲山的位置,正當湘江西岸群山的東邊,是大雲山的支脈,也是蜿蜒東來群山的頭,所以在小雲山頂便看得特別遠。因此,在湘江西岸的群山中,登臨遊覽的最佳選擇,便只有小雲山了。
與大雲山相聯繫並且稱為“小”的原因,是由於大雲山是一座特別龐大的大山。有人說:“有一位名叫申泰芝的道士,在大雲山學習、研討保健長生的方法,將小雲山作為他的別墅,所以用‘小’來稱呼。”雖說有這種說法,在湘江西岸廣大地區,總的說來,還沒有哪座山能夠趕得上小雲山的。從山腳下到山的頸項部位,都是高樹濃蔭,林木茂密,青翠茂盛。登上小雲山頂,滿山的百尺古樹都像低著頭任憑遊覽者的盡情欣賞。養生的人走了,僧人在這裡修建了居室。僧居下面種植了各色花卉,四季圍繞台階盛開。右邊有水池,天旱池水不乾涸。
我從甲辰年開始遊覽小雲山,以後一年登山一次,從不倦怠。友人劉近魯住在山下,建有高樓收藏圖書六千多卷,是我遊歷小雲山的導遊。

創作背景

明亡後,王夫之舉兵抗清失敗,為南明桂王行人,後隨瞿式耜堅持抗清。瞿亡後,他決心隱遁,輾轉於湘西及郴、永、漣、邵等地。自康熙三年(1664年)起,作者多次游小雲山,此文即游後所記。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遊記,從末尾所說:“予自甲辰始游,嗣後歲一登之不倦。”說明作者游小雲山一年一次,樂此不倦。他喜愛小雲山,主要不在其山景本身,而在於別處。從全篇遊記來看,作者十分注重的是小雲山地理位置和觀賞範圍,寫作的角度頗為新穎。文章先寫群山再引出小雲山,然後,著力寫小雲山上的鳥瞰群山,從而說明小雲山的奇特動人之處,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不可多得的觀賞點,由小雲山眺望,可以縱覽湘西群山的總體特色,能夠盡觀南嶽西峰的萬千景象,看到它山之上看不到的湘西諸山的綺麗風光,這就是作者所以一年一遊樂此不倦的原因所在。
全文從大處著筆,放眼湘西之山,從中點出大雲山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然後指出小雲山“方八十里,以至於蒸湘之交”巍峨曼衍的氣象。而這一切,只有登上小雲山,才能盡收眼底。如作者所寫:“登小雲,復者皆復,而曼衍盡見。”至此,游者為小雲山的所處位置的特殊而為之叫絕。
作者在文中以濃墨重彩描寫小雲山脈向四方延伸的情景,以及登上小雲山遠跳所見到的無限風光:“天字澄清,平煙冪野,飛禽重影,虹雨明滅,皆迎目授朗於曼衍之中。”那簡直是個輝煌壯麗的超然世界,字宙的澄澈博大,使人的心胸為之豁然開闊,平煙的籠罩原野、飛禽虹雨的運動變幻,構成了無比淵深雄渾的奇境,使人剎那間仿佛忘卻了自我的存在,完全融合於美妙的大自然中。
以小雲山為觀賞點向北眺看南嶽西峰春夏秋冬之景,寫得更是絢麗多姿。或嫵媚,或挺拔,或明麗,或清幽,或廣袤,或深邃,變化多端,姿態萬千。在作者的筆下,南嶽西峰簡直是一個富有生命活力的實體,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呈現出不同的風姿。作者的筆觸看似是在南嶽西峰無限風光的描寫上,但筆意卻在小雲山這一特殊視點的表現上。試想,若不登上小雲山的峰頂,湘西群山重疊蜿蜒、連綿不絕的氣勢,南嶽西峰變化萬千的風韻又何以得見。小雲山這一觀賞點所以如此特殊,一方面是其峰頂很高,只有南嶽最高峰祝融峰才可與之相比;另一方面,則是它“當湘西群山之東,得大雲之委而臨曼衍之首者也”“是故湘西之山觀之尤者,逮乎小雲而盡”。最後,作者以寥寥數筆勾勒了小雲山山景,表明小雲山自有其可觀賞的景色,並且介紹友人于山下高閣藏書六千餘卷,不僅突出了小雲山的深幽典雅,而且說明它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總之,這篇遊記的構思獨特,十分注意小雲山這一觀賞點的經營,由此觀照,其它山峰景色愈動人,這一觀賞點的獨特之處也就襯托得愈加鮮明。作者的筆勢十分靈活,點示小雲山的地理位置,不是採取靜態定位的方法,而是隨著大、小雲山的走向,延伸情況,騰挪筆鋒,由二山的交結處說明其處所在。這樣,讀者在把握小雲山所處地帶的同時,也就了解了湘西群山蔓衍的氣象。在景物的描寫上,筆鋒不停轉換,一會兒是群山綿延的靜景,一會兒是南嶽西峰四時變幻的動景,隨著這些景象的呈現與變化,讀者對小雲山的綺麗風光了解得也就越多,也就越覺得入迷。

名家點評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蔣松源《歷代小品山水》:這篇小品結構簡潔,脈絡清晰,章法轉合自如。描繪山川形勝,刻劃湘西風光,能以“身之所歷,目之所見”而“參化工之妙”,使意與境妙合無垠,且暗藏心曲,耐人尋味。如此筆力胸襟,在清初文壇上殊不多見。

作者簡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之為船山先生。崇禎十五年舉於鄉。明亡,在衡山組織武裝,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清統一後,長期隱遁,輾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一歲數徙其處,刻苦研究,勤懇著述四十年,始終未剃髮。他在學術上成就很大,特別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樸素唯物主義。亦善詩文詞曲,所作詩文,多寫故國之悲、懷舊之感,被人說是“字字楚騷心”。山水遊記,也往往在登山臨水的描述之中隱藏深沉的愛國情感。所遺著作有《船山遺書》《王船山詩文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