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
草本,根細瘦;主軸短縮,頂端多二歧分枝,分枝披散而臥於地上或斜升,生短柔毛。
葉柄細弱,長1-1.5厘米;
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歪斜楔形,
全緣而波狀或有少數粗齒,兩面脈上有柔毛。
花具細弱的
花梗,花梗長約5毫米,生短柔毛;花萼鐘狀,長2.5-3毫米,外面生短柔毛,
裂片三角形,頂端短漸尖,緣毛密;花冠黃色,長約5毫米;花葯黃白色,長約1毫米。果梗細瘦,長不及1厘米,俯垂;果萼近球狀或卵球狀,直徑1-1.5厘米;
果實球狀,直徑約6毫米。
近種區別
該種與
苦蘵(
Physalis angulata L.)的區別:植株較矮小,分枝橫臥地上或稍斜升;花冠及花葯黃色,花萼裂片三角形;宿萼徑1-1.5厘米。
產地生境
廣泛分布於東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滇東南及滇中地區)、廣東、廣西及四川等地。常生於海拔1000-1300米的荒山、草地及水庫邊。喜向陽,在乎壩和低山地區都可生長。要求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
繁殖方法
小酸漿用種子繁殖。7-9月,陸續採收成熟果實,剝去果外的
花尊,搓爛果實,在水裡淘出種子,晾乾後貯藏備用。3-4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理好排水溝,開133厘米寬的高廂,按行窩距各約33厘米開窩,深約6.6厘米,作到窩大,土松、底平,播前把種子混入拌有人畜糞水的火灰里,成為種子灰,每畝用種子250-400克。先在窩裡施人擊入水,播種子灰一小撮。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播後若土壤乾燥,要注意淋水。幼苗發出真葉時,要扯草,施清淡人畜糞水。 苗高10-13厘米時,要勻苗、補苗, 每窩有苗3-4株,並中耕除草,施人畜糞水。 苗於生長繁茂後,除注意排水防病外,不用其他管理。為了經濟利用土地,可在廂邊間種一行玉米。
收穫加工:小酸漿在九月收穫。收穫時,摘下成熟果實做種後,選晴天,用刀齊地割取全株,曬乾即成。小酸漿打捆包裝貯運,放乾燥處,防受潮發霉。
病蟲防治
病害有
根腐病,注意不要以茄種植物為前作和連作,理好排水溝,可以減免。蟲害有
地老虎,可用二二三或
六六六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全株藥用有清熱、化痰、消炎、解毒之效,利尿止血,消腫散結,可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小兒天泡瘡,濕熱瘡。
食用:採摘嫩莖葉焯熟,清水浸去酸苦味,油鹽調食。果實成熟後亦可製作冷盤、飲品、點綴菜餚或直接食用。常見的菜餚有:涼拌酸漿菜、 肉絲炒酸漿、白玉酸漿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