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葉

燈籠葉

沙燈籠(《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燈籠草、水燈籠、打卜草、打額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天泡草,王母珠、黃燈籠(《常用中草藥治療手冊》),小酸漿(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稀達10米;幼杖灰綠色,無毛,老枝深灰色;芽圓柱 狀,長8--10毫米,芽鱗寬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1.5毫米,微紅色,先端有小突尖,邊 緣具緣毛。產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燈籠葉
  • 拉丁學名:Physalis minima Linn.   
  • 別稱:燈籠草、水燈籠、打卜草、打額泡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杜鵑花科
  • :吊鐘花屬
  • :燈籠葉
  • 分布區域: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稀達10米;幼杖灰綠色,無毛,老枝深灰色;芽圓柱 狀,長8--10毫米,芽鱗寬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1.5毫米,微紅色,先端有小突尖,邊 緣具緣毛。葉常聚生枝頂,紙質,長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4(--5)厘)米,寬2—2.5 厘米,先端鈍尖,具短凸尖頭,基部寬楔形或楔形,邊緣具鈍鋸齒,兩面無毛,中脈在表面下 凹,連同側脈在表面不明顯,在背面明顯,四脈在背面明顯;葉柄粗壯,長0.8--1(--15)毫 米,具槽,無毛。花多數組成傘形花序狀總狀花序;花極纖細,長2.5—4厘米,無毛;花下 垂;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長約2.5毫米,有緣毛;花冠闊鐘形,長寬各1厘米,肉紅色,口 部5淺裂;雄蕊10枚,著生於花冠基部,花絲長4.5毫米,中部以下膨大,被微柔毛,花葯2裂,長1.5毫米,芒長約1毫米;子房球形,具5縱紋,疏被白色短毛,花柱長約5.5毫米,被疏微毛。蒴果卵圓形,直徑6—9(--8)毫米,室背開裂為5果瓣,果爿長約6毫米,寬約3.2毫米,果爿中間具微縱槽。種子長約6毫米,微有光澤,具皺紋,有翅,每室有種子多數,種子著生於中軸之上部。 花期5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燈籠葉生長於海拔900—3 600米的山坡疏林中。

分布範圍

燈籠葉產自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