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小蹄蝠的鼻葉形態上與黑色蹄蝠最為相似,小蹄蝠體長 32.4—36.0 mm,前體重 3.7—4.5 g (both n=21)。馬蹄葉相對較簡單,葉(anteriornoseleaf ) 前端無缺刻,無附小葉(supplementary leaflets ) 中葉( intermediate,noseleaf)幾乎均等橫向排列 4 個圓形突起腺體,每一腺體上生長有一根較長的剛毛,後葉(posteriornoseleaf)被 3 個縱隔幾近均等地分為 4 個室;後葉比前葉略寬,中葉比前葉稍窄。鼻尖隔膜不形成碟狀結構(disk-like structure),而是略微膨脹形成腎形肉垂。體毛較長而柔軟;背毛灰褐而微白,毛尖。
分布範圍
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以及鄰近的一些小型島嶼,如康厄安群島(Kangean Islands,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爪哇海中的島群) 菲律賓可能也有分布(Corbet & Hill, 1992;Simmons, 2005),中國廣西寧明縣(2006)、雲南省保山市百花嶺(2006)、雲南省元江縣古龍洞(2007)也有發現其蹤跡。
生活環境
小蹄蝠通常棲息於陰暗、濕度中等山洞、岩洞、山崖縫隙內,極少棲息於廢棄建築物天花板上。
生活習性
傍晚或夜裡飛行尋找食物。根據品種不同,小蹄蝠以食甲蟲、飛蛾等細昆蟲為主,捉到獵物後會帶返巢內吃。白天,小蹄蝠尋找黑暗、隱蔽的地方頭朝下睡覺,翅膀在身體附近或緊貼身體摺疊起來。小蹄蝠不同一些特殊蝙蝠群體,屬於雙性同居模式,同一環境下,雌雄比例接近1:1,寒冷時節,小蹄蝠會冬眠或遷徙。
生長繁殖
整個小蹄蝠群的性周期是同步的,因此大
部分交配活動發生於數周之內。
妊娠期約到3-4月。正因為其較長的妊娠期,所以繁殖力不高,屬於瀕危物種。小蹄蝠通常每窩產1-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1-2個月。
種群現狀
小蹄蝠在中國境內地區的分布非常的稀少,基於其較低的繁殖力與稀疏的分布狀況,被列為瀕危物種。
2006年9月7日在廣西寧明縣明江鎮峙東村防空洞捕捉到21隻蝙蝠(其中做成2號泡製標本),體型小,前臂長32.4—36.0mm,體重3.7—4.5g。馬蹄葉相對較簡單,前葉前端無缺刻,無附小葉,中葉幾乎均等橫向排列4個圓形突起腺體,後葉被3個縱隔幾近均等地分為4個室;鼻尖隔膜略微膨脹形成腎形肉垂。耳相對較大,往前折略微超出吻端。經鑑定為中國新記錄——小蹄蝠(Hipposideros cineraceus)。標本保存在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
更多還原保護級別
小蹄蝠列為低危(LR/lc)等級(2007)
參考文獻:
動物學研究《中國翼手類新記錄——小蹄蝠》2009,Apr. 30(2): 204−208 CN 53-1040/Q ISSN 0254-5853
研究員:譚敏、朱光劍,洪體玉,葉建平,張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