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小說六講》是王安憶的六堂小說課講義。王安憶從自身的創作歷程談起,論及成長經驗、閱讀積累等對寫作的深遠影響,又從
類型小說、戲曲的結撰形式道出小說創作的基本要義,以工作坊的創作實踐為例指點寫作入門之徑。最後點評《
紅樓夢魘》中的觀點與
張愛玲小說的共通之處,分析張愛玲與五四新文藝之間看似疏離實又有所交集的複雜關係。透過該書,讀者可以從一位小說家的話語中進一步了解小說這種文體,探尋小說里現實與虛構之妙趣,體驗寫作與閱讀之樂。此外還可窺見作者的創作理念和文學底蘊,為解讀王安憶的作品提供了一把作者親制的鑰匙。讀著讀著,讀者既了解了“小說”,也了解了王安憶。她坦誠分享寫作經驗,直面自己的過去與現狀,檢視自身的成長曆程、心路歷程。她不是空泛枯燥地說理論談方法,而是趣味十足地,透過不同的經歷或小故事帶出寫作的過程與意義,讀者好比在看小說,有追看的勁兒。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開展寫作生涯 一 寫作生涯的開端——一篇沒有面世的文章 二 創作兒童文學的階段 三 文學創作的開始 四 第一部長篇小說——《69屆國中生》 五 寫作的再發現——美國留學的啟蒙 六 生活經驗——重要的是內心 | 第二章 漫談閱讀與寫作 一 語言的魅力 二 農村的閱讀生活 三 禮失求諸野 四 詩與真 五 文字里的生活 | 第三章 細看類型小說 一 類型小說的模式 二 類型小說的地位和分類 三 類型小說的結構 四 中西小說之不同 五 建設邏輯的原則 六 非類型小說 七 怎樣才稱得上一本好小說? |
第四章 從小說談文字 一 小說的存在 二 對文字的執著 三 文字的生命 四 共識的說服力 五 文字的表達 六 邏輯的追尋 | 第五章 小說課堂 一 寫作實踐課 二 空間的意味 三 世事洞察皆文章 四 課上的故事接龍 五 生活找靈感 六 隱喻和事實 七 愛情和美學 八 自由和限制 九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寫作 | 第六章 讀張愛玲與《紅樓夢》 一 張愛玲的《紅樓夢魘》 二 張愛玲的世界觀 三 張愛玲的伊甸園 四 張愛玲的文藝觀 五 張愛玲與五四運動 |
|
作品鑑賞
“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係始終是王安憶在小說理論中思考的重要問題,也是王安憶對自身小說創作的回顧與反思。在《小說六講》中,她肯定了現實世界中生活和情感經驗的寶貴之處,但也提出了現實生活和美學生活之間存在差異。如果說短篇小說為王安憶的個體情緒書寫提供了一個恰如其分的空間與機遇,那么幾乎調動了她所有生活經驗的長篇小說《
69屆國中生》則成為了王安憶在創作過程中遭遇的一次“瓶頸”:當個體有限的經驗難以填補這部二十五萬字的“巨著”,作家又該如何從個體經驗中自我解脫,投入到“心靈世界”的建構?對此,王安憶採取的寫作策略是將個體的生命體驗向外部延伸,試圖勾勒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人生狀態。這種寫作策略似乎暗含著作者對於小說“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態度:小說的“心靈世界”離不開現實世界中個體的情感經驗,但更是獨立於個體經驗的存在,它建立在書寫個體命運的基礎上,同時也是對普遍性命運的建構與表達。
那么如何表達小說的“心靈世界”,才能讓個體的經驗上升為普遍性的命運,在另一種時間裡釋放更大的價值,則成為作家在創作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王安憶曾在《故事與講故事》的序言中首次提出“四不”的原則,其中“不要語言的風格化”“不要獨特性”意在指出語言不需要過度偽裝和修飾,“心靈世界”的表達需要在一定範疇內尋求其內在的意義,而非在商品化的影響下盲目地另闢蹊徑。在《小說六講》中,王安憶從文字的角度進一步提出“用最普遍性的共識創造特殊性,是寫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標”。即用最簡單的文字,製造普遍的故事開頭和故事模式,再從普遍中尋求內容的特殊性。如
沈從文在《
邊城》的開篇用一種簡單鋪陳的方式介紹了故事的背景,沒有絲毫冗贅的文字為讀者留下了空白,保留了一種來自生活的想像和無限循環往復的哲思,既是故事的開頭,也可能是故事的結尾,沈從文講的“故事”,則隨著
翠翠等的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而無限貼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未知,調動著讀者在情感上的想像與共鳴。因此,簡單的文字並非是消解文學本質的利器,相反,它能夠幫助作者傳達最普遍共識,為儘可能多的讀者搭建一個想像的空間,建立一個“信”的世界。
作家以現實生活經驗作為基礎,調動自己的想像進行創作,用簡單的文字傳達出最普遍性的共識。與此同時,讀者也需要調動想像的能力去接近作家創作的世界,才能實現小說創作者與接受者的良性互動。那么在小說的世界中,現實生活經驗與浪漫的想像是否對立,直接地表達生活經驗是否就遠離了“詩”與想像?對此,王安憶在她的小說理論中提出,必須有一個強大、更合理、更有說服力的文字世界,才能抵抗當時所身處的平淡無意義的世界。與傳統的小說觀不同,王安憶認為小說是“世俗的性格”,更是“人間的天上”,她在肯定小說基於現實生活經驗的同時,也始終認為小說是一種獨立於時代和現實的存在,是一種“藝術虛構”。因此,在王安憶的理論框架中,“詩”並非虛妄與空洞的概念,它既是對真實的虛構,也是再現真實生活的一種方式,是與“真”並列的存在,都是抵抗虛假的利器。
《小說六講》作為王安憶小說理論建構的進一步延伸,將小說的“真實”與“虛構”放到美學意義上進行闡釋,是對小說創作實踐的一次思考與總結,也為讀者理解小說的美學價值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標準和方向。正如王安憶在書中提到的,好小說的標準:“肯定是不無聊,它也不低級,它還不乏味”,而在真實中尋找並表達詩意,便是小說由現實生活經驗走向美學世界的永恆追求。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2年11月13日,《小說六講》入圍2022花地文學榜年度文學評論榜單。
作品評價
文學評論家
賀紹俊:這是作者在大學講課稿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細化的文本,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特別的閱讀和評論小說的方法。結合自身的創作經驗和閱讀體會,以講故事的方式引領讀者去理解閱讀和寫作的機要,分享小說的魅力所在。作為一位具有自覺理論意識的作家,在創作實踐中逐步建構起自己的小說理論體系,《小說六講》正是她在小說理論體系上的進一步細化與完善。她將小說的“真實”與“虛構”置於美學意義上進行闡釋,探討了如何詩意地表達生活經驗。更難得的是,作者以小說家的口吻和邏輯將眾多抽象的理論話題變得日常和親切。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