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血光藤
- 別稱:黑老頭、大種黑骨頭、黑骨藤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捩花目
- 科:馬錢科
- 屬:蓬萊葛屬
- 種:狹葉蓬萊葛
- 分布區域:西南、安徽、浙江、廣西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燉肉或浸酒,9-24g
- 毒性:無毒(《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或莖藤。
性味
味苦、澀,性溫。
歸經
歸心、腎經。
功效
溫腎,祛風濕,壯筋骨。
主治
用於腎虧小便頻數,遺尿,囊濕,腰膝酸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配肉桂、雙腎草、枸杞、無娘藤、土巴戟燉肉服,治腎囊潮濕;配牛膝、杜仲、補骨脂、狗脊、牡蠣共泡酒服,治腰膝疼痛;配桑螵蛸、金櫻子、官桂、水莧菜、黑豆共燉豬小肚服,治小便頻數及遺尿。
用法用量
內服:燉肉或浸酒,9-24g。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狹葉蓬萊葛,又名光葉蓬萊葛。木質藤本,長達4米。枝條圓柱形,灰棕色;除花萼裂片邊緣被睫毛和花冠裂片內面被短柔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紙質至薄革質,長圓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1-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至圓,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淺綠色;側脈每邊8-10條,兩面扁平或在下面略凸起;葉柄長約5毫米;葉柄間有連結的托葉線。花單生或雙生於葉腋內,常下垂;花梗長1.5-2厘米,近基部有1對小苞片;花5數;花萼裂片寬卵形,長約1毫米,寬約1.5毫米,花冠輻狀,黃白色或白色,花冠管短,長約1毫米,花冠裂片披針形,長約8毫米;寬約3毫米;雄蕊著生於花冠管基部,花葯長圓形,長約5毫米,分離,4室,花絲短;子房卵形或近圓球形,2室,每室有胚珠1顆,花柱圓柱狀,柱頭高出花葯之上,頂端淺2裂。漿果圓球狀,直徑約7毫米,有時頂端有宿存的花柱,內有種子通常1顆。花期4-7月,果期8-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000m的山地密林下或山坡灌叢中。分布於西南及安徽、浙江、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安五臟,通九竅,除風濕,解寒熱。治腎囊潮濕,腰膝疼痛,小便頻數,跌損勞傷及耳聾等症。”
2、《貴州民間藥物》:“利濕祛風,活絡,健脾。主治勞傷,風濕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