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蓬竹

小蓬竹

小蓬竹(學名:Drepanostachyum luodianense (Yi et R. S. Wang) Keng f. )是禾本科,鐮序竹屬灌木狀或藤本竹類。竿下部直立,近實心,高可達10米;節間圓筒形,籜環具有籜鞘基部殘留物,竿節具芽團,居中者較大,扁桃形,籜鞘遲落,狹長三角形,鮮時為黃綠色,但具紫色斑點,籜耳無;籜舌矮,截形,籜片直立或外翻,披針形。葉鞘被柔毛;葉舌顯著或否,葉耳發達,葉片披針形,花枝起初僅能見到各節生著花芽,頂生小花常不育;小穗被微毛,頂端膨大;穎膜質,易脫落,外稃質地堅硬,內稃稍長於外稃,子房卵圓形,無毛,穎果未見。

小蓬竹分布區位於中國貴州西南部。生長在喀斯特石灰岩山地。

小蓬竹為中國特產竹種,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種。小蓬竹分布區較為狹小,沿岩壁下垂如簾,頗為美觀。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灌木狀或藤本竹類。竿下部直立,近實心,上部垂懸呈藤本狀,高或長可達10米;節間圓筒形,長8-20厘米,粗4-10毫米,幼時微被白粉,尤以在節的下方較明顯,老則成黑垢而余處光滑無毛;籜環具有籜鞘基部殘留物,在新竿上此殘留物呈淺盤狀並於外面具微毛;竿每節具3芽團,居中者較大,扁桃形,通常可發展為主枝,位於兩側的芽團較小,形偏斜,內含多芽,以後能發生多條側枝;主枝極發達,竿中下部者可長達5米,側枝纖細,其粗不及1毫米,但節處膨大,而使枝條呈“之”字曲折。籜鞘遲落,狹長三角形,鮮時為黃綠色,但具紫色斑點,背部有密集而明顯的縱肋,在縱肋間貼生疣基小刺毛;籜耳無;籜舌矮,截形,頂緣具細齒裂和白色短纖毛;籜片直立或外翻,披針形。末級小枝具4-11葉;葉鞘長5厘米,被柔毛;葉舌顯著或否,高者約5毫米,上緣具流蘇狀細齒裂;葉耳發達,具放射狀紫色剛毛8-10條,其長為5-9毫米;葉片披針形,一般長5-12厘米,寬7-17毫米,兩表面沿主脈的基部均生有灰白色微毛,次脈3或4對,小橫脈不明顯。
小蓬竹小蓬竹
花枝起初僅能見到各節生著花芽,此時頗似續次發生的花序,成長後則花枝的每節可由數條短的總梗作傘房式排列於節上,此總梗甚纖細,全長為1-6厘米,計1-6枝,下方的分枝處還生有潛伏芽或敗育的小穗,僅枝的上方具1或2枚發育小穗,其小穗柄長短不齊;小穗長12-17毫米,計含較疏離的3-5朵小花,頂生小花常不育;小穗軸節間長約2-3毫米,被微毛,頂端膨大;穎膜質,易脫落,第一穎長約3毫米,3-5脈,第二穎長4-5毫米,具5脈;外稃質地堅硬,長8-9毫米,具明顯而隆起的7脈;內稃稍長於外稃,先端淺裂,除2脊之外還有不明顯的6條縱脈,平滑無毛;鱗被3,卵形,長約1毫米,邊緣生短纖毛;花葯長8-9毫米;子房卵圓形,無毛,柱頭2,長約2毫米,具帚刷狀微毛。穎果未見。

生長環境

小蓬竹生長在垂直高度在650-1250米之間,以650-850米範圍內較為常見。總體上,小蓬竹種群呈斑塊狀分布。溫度和水分是影響小蓬竹生長的重要因子。分布區土壤除有效磷含量低外,其他元素含量均達到高水平。這說明小蓬竹的生長對土壤養分含量要求較高。在中國貴州羅甸縣董架地區,小蓬竹群落中共有維管束植物100種,分屬44科76屬。群落中木本植物占95%,其中喬木、灌木分別占36%、38%。群落中喬木樹種較少,其中常見的有木臘樹香葉樹。灌木層中以小蓬竹為主要優勢樹種。其他優勢樹種有檵木絨毛石楠,重要值均在10以上。灌木層中有較多香葉樹香港四照花四蕊朴等喬木樹種的幼苗,該群落中喬木層逐漸形成,對小蓬竹種群的生長不利。小蓬竹群落中植物種類組成豐富而優勢樹種或優勢種組不明顯;群落種類組成多樣,重現性低。群落中優勢樹種中在茂蘭喀斯特森林不同森林類型中也普遍出現的樹種僅有香葉樹石岩楓粗糠柴等3種。

分布範圍

小蓬竹分布區位於中國貴州西南部喀斯特石灰岩山地。整個分布區位於北緯:24°58′-26°03′;東經:105°25′-107°03′,跨緯度1°05′,經度1°38′。
小蓬竹小蓬竹

主要價值

小蓬竹沿岩壁下垂如簾,頗為美觀。對土壤固土、保水、保肥能力效果顯著。特別是小蓬竹對瀕危物種的野生生境的破壞程度評價、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小蓬竹為中國特產竹種,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種。
瀕危原因:小蓬竹分布區較為狹小,這主要是因為小蓬竹為叢生型竹種,加上種子繁殖機會少,多為無性繁殖,種群在大尺度上的空間拓展能力不足;貴州石漠化現象嚴重,土壤瘠薄,也是造成小蓬竹瀕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於小蓬竹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導致人為砍伐現象嚴重,種群規模日益縮小。
保護措施:通過封山育林等措施使得小蓬竹種群得到了有效地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