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南燭(變種)屬於植物界、小葉南燭(變種),產廣東、香港、廣西南部。生於海拔830-1 220米的山地林下。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葉南燭(變種)
- 拉丁學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var. chinense (Lodd.) Chun ex Sleumer
- 界:植物界
- 科:杜鵑花科
- 種:小葉南燭(變種)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南燭(原變種)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無毛,老枝紫褐色,無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9厘米,寬2-4厘米,頂端銳尖、漸尖,稀長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稀鈍圓,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兩面無毛,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區域網路結,與中脈、網脈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葉柄長2-8毫米,通常無毛或被微毛。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4-10厘米,有多數花,序軸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長0.5-2厘米,兩面沿脈被微毛或兩面近無毛,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長1-3毫米,密被微毛或無毛;花梗短,長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無毛,萼齒短小,三角形,長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無毛;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無毛,內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藏,長4-5毫米,花絲細長,長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藥室背部無距,藥管長為藥室的2-2.5倍;花盤密生短柔毛。漿果直徑5-8毫米,熟時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無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果實成熟後酸甜,可食;採摘枝、葉漬汁浸米,煮成“烏飯”,江南一帶民間在寒食節(農曆四月)有煮食烏飯的習慣;果實入藥,名“南燭子”,有強筋益氣、固精之效;江西民間草醫用葉搗爛治刀斧砍傷。
30b. 小葉南燭(變種)
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較小,長1.1-4厘米,寬0.7-1.4厘米;植株各部分近於無毛或少毛。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30-1 220米的山地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東、香港、廣西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參考文獻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var. chinense (Lodd.) Chun ex Sleumer in Bot. Jahrb. 71 (4): 474. 1941. ——Andromeda chinensis Lodd. Bot. Cab. 17, t. 1648. 1830. ——Vaccinium chinense (Lodd.) Champ. in Hook. Kew Journ. Bot. 4: 297. 1852: Benth. Fl. Hongkong 199. 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