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莎草(學名:Eleocharis acicularis (L.) Roem. & Schult.)是莎草科荸薺屬植物。多年生整株沉水或沼生草本。株高10-25厘米。具纖細白色根莖。基稈直立,線狀,平滑。無葉片;基部葉鞘微紅色,膜質。小穗單生於稈頂,披針形,長3-8毫米,直徑1-1.5毫米。瘦果倒卵形,長6毫米,微黃色,表面具網紋,無棱,有光澤。花期6-10月。
原產於大洋洲、非洲、美洲、歐洲。世界各地觀賞花鳥魚蟲市場交易、擴散於水族館之間養殖。20世紀80年代,隨觀賞性水草擴散而引入中國,各地旅遊觀光生態園水域栽培。其喜溫暖,怕寒冷,在16-26℃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良好,越冬溫度不宜低於10℃。
該種植物栽種較為容易,適合室內水體綠化,是裝飾玻璃杯、玻璃槽、玻璃瓶等容器的良好材料。亦可作為水族箱的前景草使用。全草能入藥,具散風除煩、祛痰定喘之功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缸養,管理,主要價值,物種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多年生整株沉水或沼生草本。株高10-25厘米。根狀莖不發育或很短,通常具匍匐根狀莖,具纖細白色根莖。稈叢生或單生,除基部外裸露。基稈直立,線狀,平滑。無葉片;基部葉鞘微紅色,膜質。小穗單生於稈頂,披針形,長3-8毫米,直徑1-1.5毫米,頂端尖,褐紫色,直立,極少從小穗基部生嫩枝,通常有多數兩性花或有時僅有少數兩性花;鱗片螺旋狀排列,極少近二列,最下的1-2片鱗片中空無花,很少有花。下位剛毛一般存在,4-8條,其上有或多或少倒刺,很少無下位剛毛;雄蕊3;花柱細,花柱基膨大,不脫落,同時形成各種形狀,很少不膨大;柱頭2-3個,絲狀。子房上位。瘦果倒卵形,長6毫米,微黃色,表面具網紋,無棱,有光澤。花期6-10月。
生長環境
其喜溫暖,怕寒冷,在16-26℃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良好,越冬溫度不宜低於10℃。
分布範圍
原產於大洋洲、非洲、美洲、歐洲。世界各地觀賞花鳥魚蟲市場交易、擴散於水族館之間養殖。在法國天然存在於阿爾薩斯、香檳-阿登、上諾曼第、法蘭西島、皮卡迪、北加萊海峽、朗格多克。在美國分布於新英格蘭州(康乃狄克、緬因州、麻薩諸塞、新罕布夏、羅德島、佛蒙特)。20世紀80年代,隨觀賞性水草擴散而引入中國,各地旅遊觀光生態園水域栽培。
繁殖方法
該種植物用分株法繁殖,多在每年3-6月進行。由形成子代植物的根莖的生長產生的分裂簇。取出一塊短切的根塊,將其分成較小的部分,然後將它們分成幾個植物的團塊。然後賭在選定的地方。
栽培技術
缸養
當在室內進行水族箱裝飾時,宜選用直徑1-2毫米的粗砂作為栽培基質。缸養可結合分株繁殖進行操作。如單獨栽種,所用容器通常為小型水族箱,注意擺放地點應保證植株能夠接受所需的光照。先將栽培基質鋪置於水族箱底部,其厚度為3-5厘米。為了便於操作,先注水至半缸處,然後即可種植。
管理
小莎草對水質要求不嚴,可在硬度較低的淡水中進行栽培。水體的pH最好控制在6.0-7.5間,即呈微酸性至微鹼性。這種植物對肥料的需求量不多,生長旺盛階段每隔2-3周追肥一次即可。小莎草在較強的光線下生長良好,最好讓它每天接受2-3小時的散射日光;使用專用螢光燈,植株亦可較好生長。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小莎草不易患病,亦較少受到有害動物的侵襲。該種植物為多年生,其發苗迅速,成形很快隨著新生匍匐莖的大量長出,外圍葉片就會逐漸變黃。它的最佳觀賞時段自種苗定植後可達3-5個月。在不更新植株的情況下,其連續栽培不宜超過8個月。
主要價值
該種植物栽種較為容易,適合室內水體綠化,是裝飾玻璃杯、玻璃槽、玻璃瓶等容器的良好材料。亦可作為水族箱的前景草使用。全草能入藥,具散風除煩、祛痰定喘之功效。
物種危害
小莎草脫離水族館養殖後進入自然水域,可後生生長,適宜於水域生境條件後會繁殖増量,種群優勢突出,嚴重者改變水域生態環境,干擾水域物種多樣性。
防治方法
人工及生物防除:控制引種及其拋棄於水域。引種後不要隨便將其放養在自然水體中,以免迅速蔓延,形成草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