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花棘豆
- 外文名:Oxytropis glabra DC.
- 別名:馬絆腸,醉馬草,絆腸草,苦馬豆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科:豆科
- 屬:棘豆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作用,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 (35) -80厘米。根細而直伸。莖分枝多,直立或鋪散。長30-70厘米,無毛或疏被短柔毛。綠色。羽狀複葉長5-15厘米;托葉草質,卵形或披針狀卵形,彼此分離或於基部合生,長5-10毫米,無毛或微被柔毛;葉軸疏被開展或貼伏短柔毛;小葉11-19 (-27),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 (10) -25毫米,寬3-7毫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無毛,下面微被貼伏柔毛。
多花組成稀疏總狀花序,長4-7厘米;總花梗長5-12厘米,通常較葉長,被開展的白色短柔毛;苞片膜質,狹披針形,長約2毫米,先端尖,疏被柔毛;花長6-8毫米;花梗長1毫米;花萼鐘形,長42毫米。被貼伏白色短柔毛,有時混生少量的黑色短柔毛,萼齒披針狀錐形,長1.5-2毫米;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旗瓣長7-8毫米,瓣片圓形,先端微缺,翼瓣長6-7毫米,先端全緣,龍骨瓣長5-6毫米,喙長0.25-0.5毫米;子房疏被長柔毛。
莢果膜質,長圓形,膨脹,下垂,長10-20毫米,寬3-5毫米,喙長1-1.5毫米,腹縫具深溝,背部圓形,疏被貼伏白色短柔毛或混生黑、白柔毛,後期無毛,1室;果梗長1-2.5毫米。花期6-9月,果期7-9月。
全草有毒、牲畜誤食後可中毒。李祚煌等 (1978) 對內蒙古的小花棘豆毒性進行了調查並做了動物試驗,證實小花棘豆對家畜確有毒性,其中馬最易中毒,症狀也最重,其次是山羊、綿羊,再次為牛,豬較遲鈍。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40-3400米的山坡草地、石質山坡、河谷階地、沖積川地、草地、荒地、田邊、渠旁、沼澤草甸、鹽土草灘上。
分布範圍
產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等省區。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羅斯也有分布。
主要作用
全草藥用。有毒。能麻醉、鎮靜、止痛,主治關節痛、牙痛、神經衰弱、皮膚痛癢。
栽培技術
包頭棘豆(變種)(西北植物學報)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莖伸長,分枝呈彎曲的“之”字狀,被貼伏柔毛,稀微被短柔毛。小葉長圓形,先端漸尖,具小尖頭,基部圓形,上面無毛,下面疏被柔毛。腋生總狀花序,花排列稀疏;總花梗較葉長;花冠紫色,旗瓣倒卵形,先端近截形,微凹或具細尖。莢果長橢圓形,膨脹,密被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內蒙古、山西、陝西(北部)、寧夏、甘肅及青海等省區。生於海拔800-2700米的鹽土草灘上、沙海子、山坡及河流兩岸的沙地。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薩拉齊。
M. A. Franchet 的 O. drakeana Franch. 是根據 A. David 在內蒙古薩拉齊以西采的2952號標本發表的。我們根據 Franchet 的圖及對照這個地區所產的標本,發現本種的花序、花冠及莢果性狀基本上與 O. glabra (Lam.) DC. 是一致的。E. Peter-Stibal (1937認為 O. drakeana Franch. 除具2-4對小葉外,仍是6對小葉的類型,將該種作為O.glabra (Lam.) DC. 的異名處理。他忽視了兩個種之間毛被、小葉數目和形狀等的變異,我們又根據兩個種的原始描述和圖,研究了俄羅斯西伯利亞和我國內蒙古、甘肅、陝西等地的標本,同樣發現兩個種的花序、花冠及莢果基本上相同。惟 O. drakeana Franch. 被貼伏柔毛,呈淡灰色,托葉三角形,小葉5-13,長圓形;而 O. glabra (Lam.) DC.無毛,托葉披針形,小葉23-27,橢圓形,二者有別。因此,我們認為這種區別是由於環境條件的影響所形成的不同生態類型,故將 O. drakeana Franch. 作為 O. gaabra (Lam.) DC. 的一個變種處理。
細葉棘豆(變種)(新擬)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點在於,枝細弱;小葉較多,19-23,葉片較小,長4-10毫米,寬2-3毫米。花果期6-8月。
產內蒙古、甘肅(河西)、青海(東部)和新疆(南疆)等省區。生於海拔1000-3200米的草灘、湖邊、鹽漬化低濕草甸、溝邊和田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