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早古生代岩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早古生代岩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早古生代岩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是依託吉林大學,由裴福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早古生代岩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裴福萍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中亞造山帶東段存在多個微陸塊,這些塊體的拼貼演化歷史一直存在爭議。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位於松嫩-張廣才嶺地塊東緣,該地區早古生代火成岩的存在為解決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和佳木斯地塊的拼貼歷史提供了可能。本項目通過對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早古生代火成岩野外地質、鋯石U-Pb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的系統研究,查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早古生代火成岩的岩漿期次、岩石組合及其空間展布;研究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早古生代不同期次岩漿作用的岩石組合,確定不同時代火成岩所反映的構造背景;利用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技術,查明不同時代火成岩的岩漿源區性質及其演化;結合中亞造山帶東段構造演化歷史研究的成果,最終揭示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和佳木斯地塊的拼貼演化歷史。本項研究對於探討中亞造山帶東段早古生代演化歷史以及顯生宙大陸地殼增生機制均具有重要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目對松嫩—張廣才嶺地塊東部早古生代火成岩進行了LA-ICP MS和SIMS 鋯石U-Pb年代學、岩石學、全岩地球化學及鋯石Hf同位素的研究,查明了早古生代岩漿作用的時空分布、岩石組合及成因。同時對松嫩—張廣才嶺地塊東部和南部早古生代地層中碎屑鋯石進行了年代學及物源研究。最終重建了松嫩—張廣才嶺地塊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演化歷史,探討了中亞造山帶東段各塊體來源。松嫩—張廣才嶺地塊早古生代火成岩可劃分為五期:516Ma、505-490Ma、482-461Ma、460-450Ma、435-420Ma。中—晚寒武世期間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北部和佳木斯地塊北部首先發生陸—陸碰撞,兩陸塊的拼貼呈剪刀式逐漸向南發展,晚志留世末期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和佳木斯地塊完成最終碰撞拼合。松嫩—張廣才嶺地塊以及中亞造山帶東段的其它塊體可能來源於羅迪尼亞超大陸,經歷了超大陸的聚合和裂解過程。松嫩—張廣才嶺地塊以古元古代時期地殼增生作用為主,深部陸殼物質組成存在不均一性,新元古代羅迪尼亞超大陸的聚合和裂解作用以及早古生代期間洋陸相互作用再次造成了古老基底物質的再造和地殼的增生。上述成果對於研究中亞造山帶東段各塊體的來源及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