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聊城

小聊城

聊城地處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線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聊城
  • 所屬地區:中國 山東
  • 地理位置: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
  • 特點: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
城市經濟,城市建設,城市現狀,歷史遺址,

城市經濟

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東部核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北部重要城市。

城市建設

小聊城,一座樓,兩條街,大風吹來黃土蓋。“從東頭到西頭,嗓門大點能交流”這些順口溜老聊城都不會忘記的。那時的聊城不過就是以光岳樓為中心,向北、向東各一條街道。樓東的街道是用大石頭鋪成的,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如今的光岳樓早已不再是市中心了,只不過是市區的一個邊角而已。市區的面積天天在增長,城區的平坦大道四通八達,東昌路、柳園路、花園路、興華路等多條公路縱橫交錯,東、西、南、北外環路不斷延伸,聊城的市區面積不停地膨脹,城市化的步伐越來越快。

城市現狀

土聊城變靚了。“古樓周圍是市區,走不幾步是郊區,上學上班走幾里,購買東西去趕集。”“公車,到古樓,早晨跑到晌午頭。”從前的聊城市區,從市中心步行不過十幾分鐘,就可以見到大片的莊稼地,貧窮、落後、土氣這些字眼是和聊城緊密相連的,整個市區最高、最好的建築恐怕就是所謂的百貨大樓了,居民居住的大多都是低矮的瓦房,好點的機關單位的辦公樓也是簡陋寒酸。只有一路從車站到古樓的公車,幾乎見不到外地人。人們需用的生活必需品大多要趕到陰曆逢四、九的日子到集市上購買。濟聊高速公路、京九鐵路、濟邯鐵路相繼開通,給聊城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縫的機遇,使聊城迅速成為貫穿南北、連線東西的交通樞紐。再看看今天的聊城,千年古運河從市區蜿蜒流淌,美麗的胭脂湖水碧波蕩漾,夜晚的東昌更是車水馬龍、燈火輝煌。
窮聊城變富了。現在親朋聚會、招待客人大多選擇到酒店,花上個三五百元錢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少選擇在家裡就餐了。吃飯穿衣已經不再成為生計的主題,人們談論更多的是如何鍛鍊和養生保健。出行工具由原來主要的代步工具——腳踏車到現在的電動車、公車、私家小轎車;從以前的矮瓦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高樓大廈;收入不知道翻了幾番了,人們的休閒娛樂方式也由從前的聚到家裡打撲克、打麻將,變為現在的外出旅遊觀光等多種形式;多年之前就告別了用煤球爐子燒水取暖、用煤氣罐做飯的歷史。

歷史遺址

光岳樓
光岳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舊城的中心。
小聊城
光岳樓始建於明初洪武七年(1374年),是用修建城牆的余料建成的,俗稱“余木樓”,東昌府府治設在聊城以後,又改稱“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6年),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之意,遂改為今名。
光岳樓建於磚石砌成的台基之上,樓通高33米,台高9米,占地1238平方米。樓為仿木結構,四層五間,高24米,歇山十字脊頂,四面斗拱繁褥,飛檐如翼,迴廊相通,體現了宋、元向明、清建築過渡的風格。樓內有清代歷次重修的碑記和題詩石刻20餘方,其中有康熙帝御筆的“神光鐘瑛”碑、乾隆帝御詩碑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光岳樓是聊城古鎮的重要標誌,登樓遠眺,錦繡如畫的魯西平原,深遠遼闊,一片蒼茫的黃河,奔騰萬里、不復西歸。1988年光岳樓作為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