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納坡村
- 別名:村莊
- 行政區類別:中國西南
- 面積:4平方公里
- 人口:223人(2010年)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26℃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到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整乘翻享積358畝(田34畝,地324畝),人均耕地1.6畝射勸煮,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生薑、薏苡等作物;擁有林地564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油桐、板栗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該村截至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0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5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戶(分別占總數的70%和7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0輛,機車2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6畝,有效灌溉率為嬸閥樂幾7%。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狼民房為主,其中有1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63%;畜牧業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跨應您的18.7%(年內出欄肉豬439頭,肉牛76頭);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4.1%;第二、三產業收入8.5萬元,占總收入的14%;工資性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6.98%;農民人均純收入238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勞務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占勞動力的25.3%),在雲南省內務工10人,到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主要銷往雲南省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5%;該村發展薏苡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產業。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50戶,共有鄉村人口223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03人;其中農業人口223人,勞動力14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23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0人,參合率74.5%;享受低保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頸兵主,距離鎮衛生院2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6戶,占農戶總數的2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便料完小,中學生就讀於高良民族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28公里;到2010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2人,其中小學生17人,中學生1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有固定資產1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有黨員2人,團員1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道路交通設施差,電線老化,電價偏高,戲漏婚農村衛生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到2010年底,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5年造林800畝,發展養殖業,養殖肉黃牛、黑山羊,發展冬早洋芋,每年300畝,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384元增加到2800元。
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有黨員2人,團員1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道路交通設施差,電線老化,電價偏高,農村衛生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到2010年底,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5年造林800畝,發展養殖業,養殖肉黃牛、黑山羊,發展冬早洋芋,每年300畝,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384元增加到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