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頭

小紅頭

小紅頭,又名油糖燒賣、廬江小紅頭,是安徽省地方特色的傳統名點。因外形如盛開的石榴花,頂端染一點紅而得名。

通常用麵粉、蜂蜜、白糖、豬油,再加少許桂花、金桔、青紅絲、豆粉等原料製成。成品油糖滋潤,色澤金黃,香甜酥鬆,細膩無渣。

2009年,入選巢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紅頭
  • 別稱廬江小紅頭、油糖燒賣
  • 主要原料:麵粉,蜂蜜,白糖,豬油
  •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食品歷史,所需食材,製作方法,食品特色,所獲榮譽,歷史文化,

食品歷史

小紅頭始創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淮軍將領吳長慶隨軍廚師陳長寬(一說殷光垠)製作而成。
小紅頭
廚師開始在油糖燒麥基礎上,將桂花加進麵粉,做成一個個小圓蒸熟。後又進行了改良,將麵粉製成大饃,剝去饃麵皮,再將饃心削成饃屑,加入白糖、新鮮豬油、桂花、金桔餅、紅綠絲、核桃仁、豆粉等攪拌均勻,製成拇指頭大小的蟠桃形,並在頂端點上楊梅紅,用旺火蒸熟。
陳長寬回鄉後,在廬江城關崗上開設“段萬和”飯店,繼續做這種點心,深受食者歡迎,遂馳名於世。

所需食材

麵粉5千克、酵面250克、金桔餅50克、青梅50克、核桃仁150克、糖桂花150克、食用鹼25克、精鹽30克、蜂蜜4.250千克、豬板油500克、食用紅色素少許。

製作方法

1.將麵粉2.75千克倒在面板上,加入酵面和清水1.6千克拌勻揉透,蓋上濕布,使其發好後加鹼揉勻,做成大饃,用刀切碎。
2.將豬板油(或肥膘)去膜,切成碎丁,與大饃屑拌和再絞細,加入綿白糖、青梅、核桃仁、金桔餅、糖桂花拌成餡心。
小紅頭製作小紅頭製作
3.另用麵粉2.25千克、加溫水0.95千克、鹽拌勻揉透,搓成長條,切成每個重約24克的面劑。
4.在面板上撒豆粉作撲面,上放面劑,一個個按成扁圓形,再擀成直徑6厘米荷葉邊橢圓形的皮子,放在盆內,蓋上濕布。
5.用一張皮子包上8.5克的餡心,封口包成石榴花形,每個高約2.8厘米。
6.在每個頂端點上食用紅色素,上籠屜擺整齊,用大火蒸約7分鐘可熟,取出輕輕地翻倒在面板上,並把它扶正,避免冷卻後變形即成。

食品特色

小紅頭製作考究,特點是油糖滋潤,色澤金黃,香甜酥鬆,細膩無渣,以精緻的小竹簍包裝,可隨身攜帶。食用時,蒸、炸、煎、炒均可。

所獲榮譽

清光緒年間,曾被列為貢品,奉獻宮廷。
1979年,安徽省小食品展銷會上曾被評為優質產品。
1982年,北京“方便小食品”會上又受到好評。
2009年, “廬江小紅頭”被列入巢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文化

清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吳長慶率部前往平定,將士多為江淮子弟,對朝鮮一日三餐麥麵食很不適應,不少人出現食欲不振、體力減退、士氣低落的現象。隨軍廚師陳長寬在廬江老家做的油糖燒麥基礎上,創製了適合江淮子弟食用的小紅頭,之後就成了慶軍將士的重要乾糧。吳長慶因戡定朝鮮"壬午兵變"有功,受到朝廷嘉獎。為感謝皇室的恩澤,吳長慶親自將小紅頭裝簍,每簍22個,共100簍小紅頭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太后和皇帝品嘗後,認為色香味形俱佳,大為稱讚,遂將"小紅頭"賜給文武大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