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蛺蝶

小紅蛺蝶

小紅蛺蝶(學名:Vanessa cardui)是蛺蝶科紅蛺蝶屬的一種美麗的蝴蝶。色彩鮮艷,花紋相當複雜。體較細小;翅較大;觸角筆直,呈棒狀;前足相當退化,短小無爪。前翅R脈5條,常共柄。卵呈多種形狀,如半圓球形、饅頭形、香瓜形或缽形。幼蟲頭上常有突起,體節上有枝刺,腹足趾鉤1至3序中列式,不紡繭。蛹為垂蛹,有角。

寄主多為堇菜科忍冬科楊柳科桑科榆科、麻類、大戟科茜草科等。分布於所有溫帶地區,包含熱帶地區的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紅蛺蝶
  • 拉丁學名:Vanessa cardui Linnaeu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亞目:錘角亞目
  • 蛺蝶科
  • 紅蛺蝶屬
  • :小紅蛺蝶
  • 命名者及時間:Linnaeus, 1758年
  • 英文名稱:Painted Lady Butterfly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卵,幼蟲,蛹,成蟲,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小紅蛺蝶,翅展長4.7-6.5厘米。翅膀背面橘、褐色;翅端黑色,有明顯的白帶和小白點。翅膀腹面顏色暗淡,褐或灰色。與大紅蛺蝶的區別在於:前翅頂角附近有幾個小白斑,翅中域有紅黃色不規則橫帶;後翅基部與前緣同樣密生黃色鱗片。
小紅蛺蝶的複眼裸出;下唇須粗壯。觸角較長,上有鱗片,端部呈明顯的錘。前翅徑脈5條,臀脈1條;後翅臀脈2條,具肩脈。翅形變化極大,翅面顏色十分豐富。中室通常前翅為閉室,後翅為開室。基部有2條溝與頭的中脊隔離;兩性前足退化,縮在胸部下,無作用,跗節雌蝶4~5節,有事略膨大,下方有刺,雄蝶1節,多毛,均無爪;脛節上有1對距,有爪,有中墊及側墊。
前翅多呈三角形;中室為開式或閉式;R脈5分支,R2至R5共柄;M1與R脈不共柄;A脈只有1條(2A)。後翅近圓形或近三角形;邊緣呈鋸齒狀;中室開式或閉式;肩區具有較發達的肩橫脈(h); 內緣臀區較發達,A脈有2條(2A及3A)。
卵呈半球形;卵表面具縱脊或橫紋;卵散產或聚集在一起。幼蟲長圓筒形,頭小,蛹為懸蛹。毛毛蟲達到2.8厘米。

生活習性

該物種廣泛分布且有長距離遷飛的能力。成蝶在多種植物上吸蜜,特別是菊科植物。幼蟲以超過100種植物為食草,包含菊科、紫草科、錦葵科、豆科、馬鞭草科、薔薇科、蓼科、傘形科、鼠李科、薊類、蕁麻和牛舌草等植物。

繁殖方式

小紅蛺蝶是完全變態昆蟲,即一生會經過四個階段:幼蟲成蟲

卵為薄荷綠色,約產卵後3 - 5日孵化。表面有質殼,防止水分蒸發,一端有細孔,是精子進入的通路。成蟲會將卵產於其寄主植物或嫩芽上,即蛺蝶幼蟲會進食的植物,為幼蟲準備好合適的生長地點。

幼蟲

蛺蝶幼蟲為毛蟲,孵化出後要吃掉大量植物葉子,隨著幼蟲生長,一般要經過4至6次蛻皮,幼蟲每次脫皮為一齡,並把舊外殼吃掉。幼蟲有5齡,約12-18日後化蛹。

蛺蝶幼蟲完全成長後便會停止進食,到處爬行著尋找一個適合的結蛹地方。蛺蝶的蝴蝶的蛹是頭下尾上的懸吊著,稱為懸蛹;它們會把身體拉長量度周圍的空間是否足夠破蛹羽化時順利展開翅膀。當找到結蛹的地方時,蛺蝶會在該處吐絲,將身體末端固定在絲上,蛺蝶幼蟲會在葉子背面隱蔽的地方結蛹,然後逐漸變硬,成為前蛹。約一天后,前蛹脫去幼蟲外皮,露出蝶蛹。蛹內幼蟲的器具會逐漸分解,然後重新組成蛺蝶的身體。蛹期約10日。

成蟲

蛺蝶的成蟲性成熟後,在蛹中沿著頭和胸破殼鑽出,剛羽化的蝴蝶翅膀皺褶和腹部膨脹,這時的蝴蝶無法躲避天敵,翅膀展開後,蛺蝶就可以飛翔了,蛺蝶的前後翅不同步扇動,成蟲以腐爛果實的汁液為食物。成蟲可活兩個星期。在溫帶地區終年發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所有溫帶地區,包含熱帶地區的山區。這個物種在溫暖地區是定居種,但會在春季遷徙,有時秋季。例如:每年5月和6月,這種蝴蝶會從北非和地中海遷徙到北歐;在北美分布於中美洲和美國西南部;如果冬季有適當的雨量,可以促使族群往北遷徙,最北可達加拿大和冰島。
春季發生的大遷徙規模非常驚人,數以百萬計的蝴蝶連續7-8 周通過同一個地區。在北非,中亞和中東,歐洲,包括英國和愛爾蘭。但很少往南遷徙,在巴拿馬以南很罕見。在澳大利亞則僅局限分布於西南部。
小紅蛺蝶分布圖小紅蛺蝶分布圖

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未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保護動物。
未列入《野生動植物種貿易歐盟監管法規》(EU regulation on trading with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