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之歌(書籍)

小窗之歌(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窗之歌》是現代體詩歌,作者舒婷。詩詞朦婉約,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新空間。

基本介紹

  • 書名:小窗之歌
  • 作者舒婷
  • 類別:詩歌
  • 頁數:500頁
  • 創作年代:現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朦朧詩派,

作品原文

放下你的信筏
走到打開的窗前
我把燈掌得高高
讓遠方的你
能夠把我看見
風過早地打掃天空
夜還在沿街拾取碎片
所有的花芽和嫩枝
必須再經一番晨霜
雖然黎明並不遙遠
海上的氣息
被阻隔在群山那邊
但山峰決非有意
繼續掠奪我們的青春
他們的拖延畢竟有限
答應我,不要流淚
假如你感到孤單
請到視窗來和我會面
相視傷心的笑顏
交換鬥爭與歡樂的詩篇

作者簡介

舒婷(1952- ),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廈門石碼鎮,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著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秋天的情緒》、《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詩想”》、《舒婷文集》(3卷)等。詩歌《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

朦朧詩派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新空間。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文革”後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舒婷、顧城、楊煉等人。
朦朧詩無疑是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史上最值得關注也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它的重要性還在於它開啟了詩歌的多個方向,啟迪了當代漢語詩歌的多種可能性,它的源頭性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對於當代漢語詩歌來說,朦朧詩始終是一個強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見、挖掘不盡的寶庫。一般認為,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今天》雜誌開始的。當時活躍於《今天》雜誌的詩人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們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借鑑一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歌,與當時詩壇盛行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詩歌后來被統稱為“朦朧詩”。
朦朧詩這一概念,事實上自產生之日起就爭議不斷。它來自評論家章明的一篇評論的題目《令人氣悶的“朦朧”》,章明認為這些詩歌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不好的影響,過於追求個人化的意象與辭彙,涵義有時顯得晦澀,整體意境顯示某種荒誕而詭異的色彩,有時還呈現某種灰暗低沉的情緒。其實這一概括並不足以涵蓋後來所說的朦朧詩的全部,而且文章裡面涉及的詩人也沒有一個是後來被公認為朦朧詩的代表性人物。但有趣的是,“朦朧詩”這一簡單化的命名後來卻成為約定俗成的名詞。不過,在另外一些支持朦朧詩的評論家那兒,朦朧詩代表一種新的“崛起”,當時有三篇非常有影響的詩歌評論,後來被稱為“三個崛起”,即北京大學教授謝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師範大學的孫紹振先生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和當時還是吉林大學中文系學生的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這三位評論家正好老中青齊備,他們的這三篇評論,概括和總結了朦朧詩的一些特點,肯定了朦朧詩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說為朦朧詩起到了鳴鑼開道的作用。
朦朧詩的歷史功績及藝術成就是無法忽視的,在一篇回顧當代漢語詩歌二十多年所走過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這樣評價朦朧詩:當代漢語詩歌最具實質性影響的努力有三次,即朦朧詩、口語化努力、敘事性的強調。其中,朦朧詩的出現使中國的新詩傳統在滯緩幾十年之後再次與世界接軌,並逐漸同步。它最大的貢獻是喚醒了一種現代意識。一種新詩現代化的意識。確實,由於朦朧詩人大多經歷了“文革”導致的精神危機,出現了類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後的現代主義背景,因此,朦朧詩人迅速被西方現代主義詩歌所吸引並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也因此使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向前跳躍了好幾步,並逐步與西方現代主義詩歌走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讀起來,不少朦朧詩人的詩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島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回答》),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楊煉的“高原如猛虎,焚燒於激流暴跳的萬物的海濱”、“或許召喚只有一聲———/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靜”(《諾日朗》)、舒婷的“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當年稱得上傳誦一時,在當時思想解放、人性開放的啟蒙思潮和時代背景下領風氣之先,自然好評如潮。如今讀來雖然已無當初震撼,但還是不錯。有些甚至可以說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但也有些詩作,不乏概念化、簡單化甚至口號化的痕跡。
朦朧詩自《今天》雜誌始,當時被譽為代表性詩人的是後來被稱為“朦朧詩五人”的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如今這五人各自東西,北島仍然是重量級的,卻主要改寫隨筆;顧城慘死異國他鄉;楊煉還在到處漂泊,詩作卻已很難引起興奮;江河隱姓埋名,離群寡居,與外界很少來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詩壇的影響力卻與日俱下。其他當時活躍的朦朧詩人,如今更是不見蹤影……詩人黃燦然說十年就能看出一個詩人是否有生命力,此言不假。真正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詩歌和詩人總是屈指可數的。另外一方面,卻有一些當年算不上風雲人物甚至還有些落寞的詩人,經過時間的淘洗,其重要性卻日顯突出。
如舒婷的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乾,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Eine Generation
Die Nacht hat mir dunkle Augen gegeben,
Ich gehe mit ihnen das Licht suchen.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鑑賞一:
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維柯在 300年前乾淨利索地揮劍截斷了詩和哲學的思維聯繫。然而,300 年來,詩人們卻廣撒物象暗示的種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徵的森林”。用對應的手段,成功地將詩和哲學統一了起來。《一代人》似乎就是一個證明,短短兩句詩,在黑與光的對立統一中,瀟灑地跨越了維柯手制的樊籬,抽象的哲學意蘊切實地通過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現於世。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兩個“黑”無疑是“文眼”,頗值玩味。我們知道,“黑”其實不是色彩,所謂的色彩均是物體對各種光波反射的結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當然,沒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殺光明的結果,黑夜便是光的墳墓,是一種令人窒息的特定時代象徵。然而“黑色的眼睛”卻無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給”的,是黑夜阻斷光明的結果。此外眼睛的黑並不象徵著背棄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徵。黑色既然對光不反射也就具備了對光全盤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這種隨時準備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換一個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著批判精神,它以黑對黑,對黑夜的龐大淫威報以深沉的否定。相對色彩繽紛的光明世界來說,黑色是一個終極,它與光明構成了對立。然而物極必反,從黑夜中叛逆出來的黑色眼睛,對於光明的接受力是絕對超過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說:由特定的黑色時代中走來的“一代人”,他們偉大的覺醒是其他“無緣”於“黑夜”的人們所難以企及的。
短短的兩句詩,冠以一個博大的題目,揭示一個龐大的主題,在對立統一中,充分顯示了象徵的魅力。從作者的生活歷程看,詩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當然是指在這個特定歷史階段中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國人。然而,詩畢竟不是歷史,詩的容量常能憑藉藝術的魔力而無限擴大。如果超越時空的話,我們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魯迅等等不同時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們都在“黑夜”中生存,他們都具有特別敏銳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乾脆的語言,執著的追求意向同樣顯示了一種性格,可以說,這也是一首“性格詩”。它匯集了思維與表現、形式和內容、標題與詩體之間在大小、深淺、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終熔入18個字中,深沉而瀟灑地突出了當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真是一枚神奇的“雷管”。
(王雪奇)
鑑賞二:
《一代人》一詩既是這一代人的自我闡釋,又是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寫照。黑暗要扼殺一個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殺卻沒有達到它的目的反而創造了它的對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覺醒,使一代人產生更強烈的尋找光明的願望與毅力。正是這堅毅的尋找,才使他們看到掩蓋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難以接受的本質。
鑑賞三:
僅僅兩句卻道出了一代青年人探索真理的心聲。
十年浩劫,是漫漫長夜,沒有星斗,沒有月光,甚至連磷火也沒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卻是壓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無知到覺悟,由困頓到解脫,都是在這茫茫“黑夜”里完成的。因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變異物,喻為被扭曲的靈魂,或者籠罩的陰影,從陰影里裂變出來的尋找真弄虛作假的光明。是擠出蠶繭的蛾子,是溝坎上流過的溪水,是地平線上躍起的太陽。畢竟封鎖不住,歷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詩簡潔、明快,充滿必勝的自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