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

小的是美好的

《小的是美好的》是英國經濟學家E.F.舒馬赫創作的經濟學著作,於1973年首次出版,是舒馬赫的代表作。

該書指出了已開發國家資本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的一些弊端。舒馬赫認為,專業化和大型化的生產導致了效率下降、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破壞著人類的幸福。書中還探討了教育、土地、礦物資源、技術與發展的關係,反思西方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對世界的影響。

《小的是美好的》是一本將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經濟學論述,該書出版後六年內再版十二次,是發展經濟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小的是美好的
  • 外文名稱:Small Is Beautiful
  • 作者:【英】E.F.舒馬赫
  • 首版時間:1973年
  • 類別:經濟學
  • 字數:164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的是美好的》一書分為四部分共十九章,分別討論現代世界的問題、未來發展的資源、第三世界的發展、組織的變革和所有制的革命。
一、現代世界的問題
當代工業的增長使人們誤以為生產問題已經解決,舒馬赫指出,這只是一種幻覺。工業發展確實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現代世界面臨新的危機。科學技術在合成新物質的同時,也對生態造成了破壞,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突出。現代工業生產方法也在危害工業人的本體,表現為犯罪、吸毒、精神病、叛亂等問題日益嚴重。同時,普遍的繁榮並沒有鋪成同學和平的道路,相反,當代繁榮只能通過培養貪婪、嫉妒這類強烈的人性和欲望來實現。由此產生了國與國的對立,人與人的對立,產生了戰爭、暴力和罪惡。
二、未來發展的資源問題
一個新的開始必須從教育、土地、工業資源以及技術、就業等各方面加以改進。最基本的資源是人而不是自然提供的。一切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都是從人腦中產生的。教育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教育的實質是傳授價值準則,並使其成為人們思想方法的一部分。
土地是最大的資源。在人類與土地的關係上,人類是自然的孩子而不是主人。人類應該把健康、美好與持久作為土地管理的三個主要目標,生產率作為一種副產品被當作第四目標。
在技術資源方面,舒馬赫主張發展具有人性的技術,這種技術就是“中間技術”。這種技術能夠促使雙手和大腦具有更大的生產能力,能充分利用現代知識和經驗,能適應生態學的規律,不使人們稱為機器的僕人,能增加大眾的幸福,而不是大量的生產。
三、第三世界的發展
開發中國家的主要問題是“二元經濟”條件下城市與鄉村相互毒化的問題,即城市工業發展破壞了農村和小城鎮的經濟結構,造成農村的貧窮,而後者以人口大規模流向城市的行動來報復。發展不是一種創造過程,而是一種進化過程,故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加強教育、組織與紀律的進化。開發中國家發展的關鍵是人的問題。由於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存在大量失業和半失業人口,故經濟計畫的首要任務是為人們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要實現這一目標,不能靠現代工業,只有採取地區發展方法,發展中間技術。
四、組織的變革和所有製革命
舒馬赫認為,要解決現代世界面臨的問題,僅僅重視教育、節約資源是不夠的的,還要實行組織的變革和所有制的革命。大型企業機構存在犧牲創造性的自由而強調秩序的傾向,必須進行變革。這種變革可以根據五條組織原則來進行:附屬職能原則、維護原則、鑑別原則、動力原則、中間公理原則。同時,還應進行所有製革命。改革所有制結構的可選途徑是:建立一種國家分享股權,以分得股息代替稅收,並派官員參與企業監督,享有財產權,不參與企業管理。這項所有制改革計畫可以從大企業開始,然後逐步擴大到小企業,直到公眾利益在企業中取得充分重要的地位為止。

作品目錄

譯者前言
第一部分 現代世界
第二部分 資源
第三部分 第三世界
第四部分 組織與所有制
一、生產問題
六、最大的資源——教育
十一、發展
十五、預言未來的機器
二、和平與持久
七、土地的合理利用
十二、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要求發展中間技術
十六、對大型企業機構理論的探討
三、經濟學的任務
八、工業用資源
十三、200萬個村莊
十七、社會主義
四、佛教經濟學
九、核能——救星還是災星?
十四、印度的失業問題
十八、所有制
五、規模問題
十、人性化的技術
十九、所有制的新形式

創作背景

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處於經濟成長的黃金時期。工廠林立,機器轟鳴,人類變得狂妄而自大。一些經濟學家都斷言,世界的生產問題已經解決,人類從此可以高枕無憂。
在一片喧囂之中,舒馬赫保持著難得的冷靜。他指出,工業發展確實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新的問題又層出不窮。比如對資源的無度揮霍,已威脅後代的持續發展;現代技術創造的副產品,正在侵蝕人們的健康;貪婪的人們爭奪得你死我活,誘發了戰爭、暴力和罪惡;“非人性”的技術,使人成為機器的附庸,喪失了幸福。他對經濟成長中出現的不良現象憂心忡忡,為此寫下《小的是美好的》一書。

作品思想

1、文明世界的危機
舒馬赫指出,由現代技術塑造的現代世界,面臨著三個危機:人性反抗非人性技術、組織和政治形式的失敗;維持人類生命的現存環境的破壞;世界非再生資源的枯竭。這些現象表明,時代的發展需要一個新的開始。
2、小的是美好的
早在19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人們就形成了“大就是好”的觀念。集中化和大型化是工業化浪潮的基本理念。舒馬赫向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舒馬赫認為,企業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小也有小的好處。例如,“船小好掉頭”,小企業不僅靈活性較強;不必向大企業那樣,制定繁文縟節,強迫員工步調一致;人員少,容易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合力。
3、中間技術
舒馬赫認為,傳統的大機器生產是一種大量生產。大量生產的技術是建立在資金高度密集、高度依賴能源投入及勞動力節省的技術基礎上,先決條件是已經富有。對開發中國家來說,大量生產從一開始就是不適應的,應選擇大眾生產。在舒馬赫看來,要實現大眾生產,開發中國家應該發展中間技術。
4、佛教經濟學
中間技術雖然具有落後經濟的適應性,但卻不具備效率上的優越性。因此,推廣中間技術,需要顛覆傳統經濟學的某些理念,在新的經濟理論框架內尋找其理論基礎。舒馬赫提出了“佛教經濟學”的主張。佛教經濟學的核心是其勞動思想。舒馬赫認為,現代經濟學往往將勞動看成是一種人們力求避免而難以避免的災禍,因此機器作為一種替代人的勞動的手段被使用。但在佛教徒看來,勞動不僅是人們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手段,也是人格形成的途徑。

作品影響

《小的是美好的》出版後不但是暢銷書,而且是世界經濟學中具有啟發性和顛覆性的論述。該書在40多年前就明確提出了未來的發展模式和方向,書中的論點,在當代看來仍切中時弊。近年來,學者們提出的一些觀點可以從這本書中尋找到思想源頭。舒馬赫提出的“中間技術”思想、“小的是美好的”等基礎觀念,為經濟學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向。

出版信息

《小的是美好的》一書於1973年由英國布朗德——布里格斯出版公司出版,至1979年重版了12次。中譯本由虞鴻鈞、鄭關林根據1979年重印本譯出,商務印書館1984年出版。

作者簡介

E.F.舒馬赫(E.F.Schumacher,1911—1977),英國經濟學家,被後人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先知”。舒馬赫是英籍德國人,1933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擔任記者、政府機構顧問等職。他十分關注現代化大工業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積極倡導發展中間技術,其理論傾向與增長極限論有相似之處。他對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常學有較深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出口政策與充分就業》(1945)、《經濟的根源》(1962)、《經濟學有沒有用?》(1973)、《小的是美好的》(1973)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