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酒草

小白酒草

菊科。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00厘米。下部葉倒披針形,長6-10厘米,上部葉線狀披針形;葉全緣或具少數齒。頭狀花序多數,排成圓錐狀或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緣花舌狀,白色;內盤花管狀,黃色。瘦果線狀披針形。嫩莖葉作飼料;全草入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白酒草
  • 拼音:xiao bai jiu cao
  • 學名:小飛蓬
  • 別稱:小白酒草、加拿大飛蓬、祁州一支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
  • :菊科
  • 亞科:管狀花亞科
  • :紫菀族
  • :白酒草屬
  • 分布區域: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 (Linn.) Cronq.)
菊科。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00厘米。下部葉倒披針形,長6-10厘米,上部葉線狀披針形;葉全緣或具少數齒。頭狀花序多數,排成圓錐狀或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緣花舌狀,白色;內盤花管狀,黃色。瘦果線狀披針形。嫩莖葉作飼料;全草入藥。
種中文名: 小白酒草
種拉丁名: Conyza.Canadensis(L.)Crong.
種別名: 小飛蓬、加拿大飛蓬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20cm。根圓錐形,莖直立,具細條紋及硬毛,上都多分枝。葉片條狀披針形或圓狀條形,長3—10cm,寬1—10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或具微鋸齒,無明顯葉柄。頭狀花序直徑約4mm,有短梗,多數排列成圓錐狀或傘房圓錐狀;總苞片2—3層,線狀披針形;舌狀花淡紫色;管狀花黃色。瘦果矩圓形,有短毛;冠毛污白色(圖73)。
地理分布: 原產北美。在我國廣布於東北、華北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湖北、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在國外,俄羅斯,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 小白酒草在溫帶地區種子於4—6月發芽出苗,7—8月開花,8—9月成熟。種子在秋,季電能出苗,但一般越冬困難。而在亞熱帶以南地區,種子一般在3—6月和8—11月,甚至一年四季均可出苗。種子在早春2月底至3月初發芽後,7月下旬至8月上旬果熟,生育期約185天左右。晚春及初夏所出的苗,至10月,甚至11月中旬仍能開花結實;而秋季和初冬出的苗,能順利越冬,並於翌年的2月底至3月初返青,表現出二年生的性狀。小白酒草種子細小,具冠毛。成熟後自行脫落,憑藉風力,可傳播到很遠的地方。種子產量高,平均每株產種子25000粒,繁殖力極強,是農田的惡性雜草之一。小白酒草的生態適應性較強,它在寒溫帶至熱帶的各種氣候條件下均能生活。喜生於耕地、田邊、路旁、溝邊、荒地及居民點周圍隙地。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從沙土到粘壤上均能生長;適應的土壤PH值為5.5—8.5;適應的降水範圍為年降水量350—1700mm。小白酒草最適於在氣候溫暖、光照充足、土壤疏鬆、濕潤而肥沃的生境。在此生境中常常群生形成單一小群落。尤其在撂荒地上,常與一年蓬(Erlgeronannuus)、野胡蘿蔔(Daucuscarora)等植物形成植被演替的先鋒群落;在零散分布的情況下,多以伴生種的地位出現在矮草群落如狗牙根(Cynodondactylon)、結縷草(Zoysiajaponica)、鵝冠草(Roegneriakamoj)等為優勢種的群落中。但隨著群落土壤變緊實,小白酒草則逐漸從草群中消失。
飼用價值: 小白酒草的莖、葉被硬毛;影響了畜禽的進口性;但在葉叢期或上部分枝以前,葉量大,莖、葉柔嫩、硬毛疏而軟,是良好的畜禽飼草。嫩莖葉綿羊、豬、雞、鵝均喜食。植株開花後,莖葉老比,各種畜禽均不喜食,僅牛、羊偶爾採食花序。小白酒草從化學成分看,它含有豐富的無氮浸出物、粗蛋白質和粗脂肪,粗纖維含量很少(表73—1)。小白酒草乾物質中所含總熱能不高,只羊利用較好,其消化能和代謝能含量可評為中等。可消化粗蛋白質含量也較低(表73—2)。總評為中等偏低的飼用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