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小白玄鷗是玄鷗屬僅有的兩個
物種之一。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而且通常仍然被一些分類學家認為是
白玄鷗的一個
亞種。小白玄鷗主要生活在
馬克薩斯群島,在
吉里巴斯與白玄鷗有交叉生活的區域,可能在法屬玻里尼西亞東部也與白玄鷗有雜處現象。科學研究提出了基於遺傳學和形態計量學的方法。在此基於先前發表的證據,支持認可該物種為獨立物種。小白玄鷗與白玄鷗相比,具有較小的體型,即體長為23-31厘米(基於NHMUK測量的小樣本,效應大小-5.03; ns),尾部分叉缺口較淺(尾長效應大小-11.78,得分4); 眼睛周圍更黑(至少1個),具有白色與原色的暗軸,黑色,沒有藍色或只有基線(子核心1)和明顯更窄(子核心2)。單種。
形態特徵
小白玄鷗體長平均約23厘米,體重77-122克,翼展76-80厘米。 是一種體羽全白的
鷗鳥,沒有季節性或性別差異。與曾經同種的白玄鷗沒有已知的差異。嘴較長,基部較粗,往尖端變細,且微向上翹。鼻孔靠近嘴基處。翅較長,第一枚初級飛羽最長,尾呈叉狀。
跗跖較短。體羽幾全白色,眼周有一窄的黑色眼圍。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軸土色。嘴尾常為圓形;腳短,前趾間具蹼,均灰色,腹面是黃色到白色;雄性不具
交接器。
幼鳥體羽灰色,上覆蓋白色絨羽,冠表面、後頸和背部均灰色,當幼鳥閉上眼睛時,由於眼睛周圍的黑色斑點,它們看起來好像是睜開的,這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
翕有褐色橫斑。飛羽羽軸黑色。幼鳥具有一對鋒利的爪子,可以使自己在風中懸掛在巢穴上。
棲息環境
棲息通常有植被環境的珊瑚島,活動於熱帶海洋和島嶼。在海岸、海島和開闊的海洋中活動。在樹木和灌木叢中,岩石斜坡和懸崖上築巢。
生活習性
遷徙。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是一種白晝性活動的鳥類,但在黃昏和黎明時更活躍。它們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輕快而敏捷,姿勢優雅,在近島的波浪上方飛的很低,發現獵物後會接近海水表面飛行,它們會藉助風力,飛行方向和速度發生不穩定變化。休息時多在海岸岩石或飄浮於海上。主要以2-8厘米長的小魚和魷魚為食,也吃某些甲殼類動物。會用自己的鳥嘴同時攜帶幾條小魚,然後帶回鳥巢餵養幼鳥。
分布範圍
原產地:法屬玻里尼西亞和吉里巴斯。
現存和原產地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美國本土外小島嶼。
繁殖方式
小白玄鷗的繁殖期為5-9月。一對配偶可保持幾個繁殖季,每年回到同一個巢址。在繁殖季節開始時,成對在空中飛行追逐,雄鳥會給雌鳥帶來食物求愛。營巢于海島或海岸懸岩岩石和高出地面20米的樹杈上。通常不築巢,用腳爪和喙造一個淺淺的凹陷。卵直接產於裸露岩石地面凹處或樹杈間。雌性在這個容易受到強風的影響的不穩定的地方通常每窩只產1枚卵。卵的形狀為闊卵圓形。顏色為灰白色,粉紅灰色,皮黃色或暗黃色。有時被有稀疏的黑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6-45毫米×28-32毫米。孵化持續約36天,由親鳥雙方共同分擔。
白色的雛鳥在樹杈上孵化後,會用鋒利的爪子緊緊抓住樹枝。父母雙方每隔3小時餵一次小魚或
魷魚。48日齡的幼鳥,可以在巢址的周邊區域活動,它們會時時返回其巢穴。父母雙方在2個月內仍然進行餵養。幼鳥在約3-5年內達到性成熟。該物種每年可成功養育2-3個雛鳥。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小白玄鷗擁有穩定的全球物種數量。 然而,在該物種分布範圍的一些地區中,它們受到入侵物種的威脅。
屋頂鼠被認為是東
加羅林群島的
波納佩州觀察到的該物種衰退的原因(del Hoyo等,2018)。 通過對
庫克群島、
馬卡泰阿島和
馬里亞納群島的小白玄鷗的骨骼遺骸研究,才知道小白玄鷗在這些地區的滅絕可能是由於人類的開發、棲息地退化和引入入侵物種(尤其是
褐家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