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欖花燈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5年5月21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花燈又稱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經千年歷史文化沉澱,逐成了包容豐富、功用廣泛的人文事俗載體,成了酬神娛人、敬神祭祖、驅邪納祥、祈福災之物,為民間神誕及歲時節慶中不可或缺之角色。早在明代,小欖人已俗重元宵,每年上元,民間張燈,木架彩棚,爭麓鬥豔,闔鄉賽神建礁,以祝豐年,鄉中文人雅士常以謎語貼於花燈之上,供人猜賞。明嘉靖《香山縣誌》云:“元宵,戶架燈棚,男女各烹茶薦物迎賓嘗之,男子好事者說隱書而粘之,使人道著曰打燈謎”。
到了清代,小欖因“基塘農業”帶動,農商及手工業發展較快,居稠而民富,神誕爭歌舞,菊社帶醉看,上元春燈會,中元鬧水嬉,節慶常是花燈競放,焰火滿天,以燈為俗、借燈助興之風更烈。清《欖屑》載:“欖鄉每年正月上元前後,戶戶張燈,家家結彩,以樂太平。日則跳獅子、演梨園,夜則擁雜劇,放煙花,各戲沿門歌舞,簫鼓喧天,遊人雲集”。《欖溪歲時記》雲,正月“十五為上元日,多設齋供,戶戶張燈,與月交輝,簫鼓之聲連夜不輟,懸春燈謎於通衢,猜中者謝以茶壺蓋盅、扇茗之類,謂之燈信。”清代某年,在欖鄉元宵燈會上曾有一聯云:“新相識,舊相識,春宵有約期剛值,試問今夕何夕,一樣月色燈色,該尋覓;這邊游,那邊游,風景如期樂未休,且看前頭後頭,幾度茶樓酒樓,盡勾留。”
工藝流程
傳統花燈製作需挑選2-3米長的茶槓竹,茶槓竹竹乾通直、節平、堅韌、不易蛀蟲且經久耐用,因此受到花燈師傅的喜愛,挑選竹身挺直、厚實的乾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開竹,先用柴刀將表面的竹節削平。
2、開蔑,又叫劈蔑,從竹頭開始,順著竹紋下刀,為避免竹分叉裂枝,下刀時速度不宜太快,左右微微晃動,刀背緩緩直落。
3、削蔑,竹簇開好後,用刀將裡面的竹節也削平,以免影響下一步的折蔑效果。
4、折蔑,又叫彎蔑。根據花燈的大小量好尺寸,將竹簇放在火尖上預熱,待其軟化後按造型需要彎曲定型;折蔑時講究經驗,用力小成不了形,用力大容易把蔑折斷。
5、扎框,把竹的兩頭相接,接口處用沙紙來回纏繞,塗上自製的漿糊捆緊。
6、扎架,根據花燈的造型,將各個竹簇框按照框架結構予以組合,接口處用沙紙以交叉十字繃帶包紮法來回纏繞,塗上漿糊捆緊、固定,把各個部件都拼紮起來完成花燈骨架的製作。
7、繪圖,傳統花燈的燈身一般以圖畫和文字作為圖案裝飾,這要求製作人必須具有一定的美術、書法修養,經驗豐富的花燈師傅會根據花燈大小尺寸提前作好勾圖準備,作畫時行雲流水,沒有一絲拖拉。
8、裱糊,為了使花燈的形象更加飽滿好看,可根據花燈的內容和風格適當增加一些裝飾元素,如鑲邊、燈籠垂等,皆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用毛刷將漿糊均勻塗抹在燈身和飾材的背面,並逐一對準黏貼在燈架上,用手撫平黏貼位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小欖花燈是中國南方傳統花燈的代表,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傳承價值。
傳承人物
何漢章,男,漢族,1945年3月出生,中山小欖人。2017年8月被公布為市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中山市文化館舉辦“我們的節日——紅紅火火過大年”中山市元育燈謎會暨何漢章花燈展。
2016年,小欖鎮宣傳文體服務中心舉辦小欖花燈工藝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