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小果亞麻薺,屬於十字花科(Cruciferae),亞麻薺屬(Camelina)草本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果亞麻薺
- 拉丁學名:Camelina microcarpa Andrz
- 別稱:小果薺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罌粟目
- 亞目:百花菜亞目
- 科:十字花科
- 族:大蒜芥族
- 屬:亞麻薺屬
- 種:小果亞麻薺
- 分布區域:黑龍江,內蒙古,山東,河南,新疆,西伯利亞,中亞,歐洲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特性,發展歷史,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具長單毛與短分枝毛。莖直立,多在中部以上分枝,下部密被長硬毛。基生葉與下部莖生葉長圓狀卵形,長1.5-8厘米,寬3-15(-20)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漸窄成寬柄,邊緣有稀疏微齒或無齒;中、上部莖生葉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具披針狀葉耳,邊緣外卷,中、下部葉被毛,以葉緣和葉脈上顯著較多,向上毛漸少至無毛。花序傘房狀,結果時可伸長達20-30厘米;萼片長圓卵形,長2.5-3毫米,白色膜質邊緣不達基部,內輪的基部略成囊狀;花瓣條狀長圓形,長3.3-3.8毫米,爪部不明顯。短角果倒卵形至倒梨形,長4-7毫米,寬2.5-4毫米,略扁壓,有窄邊;果瓣中脈基部明顯,頂部不顯,兩側有網狀脈紋;花柱長1-2毫米。種子長圓狀卵形,長1-1.2毫米,棕褐色。花期4-5月。
分布範圍
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山東,河南,新疆,西伯利亞,中亞,歐洲。
主要價值
小果薺具有多方面的套用:
(1)用於食品行業,壓榨提取脂肪酸,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用於生物燃油;
(3)作為飼料,具有豐富的蛋白含量;
栽培特性
(1)出苗迅速;
(2)抗寒、耐旱、耐貧瘠;
(3)抗倒伏能力強;
(4)具良好的抗病蟲草害能力;
(5)具較大的豐產潛力;
發展歷史
小果薺在世界範圍內有悠久的歷史。1931年由法國國家科學院和法國外交部贊助的對亞美尼亞的阿爾他辛和阿克那辛的兩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點(公元前6000年)的挖掘中,發現在燒焦的殘留物及泥磚的穀殼有亞麻薺屬的一個種,經分析起就是小果亞麻薺,簡稱小果薺。由此可斷定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小果薺種植。
小果薺是一種古老的油料作物,其種植歷史可追溯到青銅器時代,考古學家在斯堪的納維亞發現了屬於青銅器時代的亞麻薺的種子和角果。而在中世紀以後,儘管亞麻薺非常適合於歐洲的氣候條件,在歐洲卻幾乎沒有亞麻薺的種植,其原因也一直不得而知。到20世紀50年代,由於油菜的傳入與推廣,相對於油菜籽油,亞麻籽油中50%以上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使得它的氫化作用更為困難,加工成本較高,導致小果薺的種植規模逐漸減小。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於1993 年發表聯合聲明:鑒於α-亞麻酸的重要性和人類普遍缺乏的現狀,決定在世界範圍內專項推廣α-亞麻酸。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神經酸為“高級神經營養素”。而小果薺由於同時含有α-亞麻酸和神經酸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