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1982年成立小東門生產大隊,屬城關人民公社。
1983年改稱小東門村民委員會,屬城關鎮。
2012年改稱小東門社區居民委員會,屬城關鎮。
2015年鎮改街道,屬兩湖街道。
地理環境
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少雨多風,夏季熱而多雨,秋季溫涼氣爽,冬季乾冷稀雪。年平均氣溫14.1℃,1月平均氣溫0℃,7月平均氣溫26.8℃。
自然資源
全村耕地100畝。
人口民族
7367戶,12860人,漢族(少數民族人數:回族160人)。
經濟
特色小吃有尉氏燴麵。
交通運輸
建設路、文化東路、三賢路、健康路、紗廠西路等城區主次幹道經此。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有高中2所,在校生18000人,教職工576人;國小2所,在校生5360人,教職工336人;幼稚園3所,在校生302人,教職工62人。
文化事業:村級文化站1個;村級圖書室1個,藏書1500冊;村級文化廣場1個。
醫療衛生:村級衛生室1個,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基礎設施
村級黨群服務中心1個,快遞物流點5個,電商服務站1個,公車站26個。
地名來歷
因位於尉氏縣城東城牆北部小東門附近,以城門命名(另東城牆南端有大東門),故名。
風景名勝
阮籍嘯台,又叫嘯台,是三國時期魏國大文豪阮籍舒嘯處。位於尉氏縣小東門南側城牆上,東鄰城壕,西瀕湖水,如今南北皆為居民住宅。相傳,阮籍常在此段城牆上吟詩謳歌,後人為了仰慕先賢,在此築台(據考證,此台應為春秋時期鄭國東部邊疆的烽火台遺址)以表敬慕。台上原有房屋三間,內塑尉氏三賢尉繚、蔡邕、阮籍金像,台西有“詠懷堂”一處,周圍花牆圍繞,院中有古柏一株,氣勢挺拔可觀。北與戰國時期尉繚故居及梳妝檯、觀花台、點將台相映。清宣統年間,這裡居民在台下西側發現用大筒瓦砌的七角水井一眼,據說是阮籍花園故址。
嘯台創建於何時,年代不詳,《縣誌》上載有多篇題詠嘯台詩句和相關記述。據舊《縣誌》記載:“尉城之東有嘯台,高十五丈,廣二丈,為屋三楹,魏阮嗣宗舒嘯處也……”歷代名流學士,凡光臨尉氏的,總要登台遊覽,題詩賦歌,以作紀念,如唐朝包融,宋朝蘇軾、黃庭堅和明朝王昈、李夢陽等都留有詩句。
嘯台為黃土夯築而成,夯層醒目,每層九厘米,據《縣誌》記載,古檯曆經明、清和民國,曾四次維修,但終因年深日久,仍免不了風雨剝蝕和水土流失,特別在抗日戰爭時期,黃水泛濫,災區人民無家可歸,逃至縣城,將古台四處挖洞,暫為棲身之所,加之後來當地民眾拉土蓋房,破壞更為嚴重。
嘯台呈不規則圓形,直徑23米,高10米,上有平台直徑9米,已被尉氏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開發遊覽項目。擬將嘯台牆土復原,自西向東修築石階分級達台頂。石階兩旁分立歷代名家游嘯台詩詞碑刻,並於頂部建屋三間,屋內塑阮籍舒嘯像,台下南側建一仿古殿堂做阮籍紀念館,館內塑竹林七賢蠟像,掛名人紀念阮籍的書畫。台西側建一仿古小院開發遊覽,配合東湖開發,形成較高文化品位的陶冶人們情操的遊覽場所。
阮籍字嗣宗,漢建安十五年(210)生,卒於魏景元四年(263),葬於故里尉氏東南阮莊村。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詩人,阮瑀之子,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生活於曹魏之時,感時傷亂,又懼被禍,遂縱酒談玄,與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阮籍的詩專長五言,自然壯麗,有《詠懷》詩八十二首,表現嗟生憂時、苦悶彷徨,對現實多有所譏諷,獨具風格,被後人稱為“正始之音”。又工散文,其《大人先生傳》頗有影響。輯有《阮步兵集》傳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文化古蹟非常重視。1957年,嘯台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以保留。1985年7月,尉氏縣人民政府又把嘯台重新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劃定保護範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河南省司法廳、河南省民政廳擬命名為“河南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