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明子,194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橫濱國立大學教育學部美術系。她是日本圖畫書領域大師級畫家之一,創作的圖畫書曾獲第二屆繪本日本獎、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美術獎。她的作品最獨特之處是:完全依從幼兒看世界時的視線高度,以及從幼小心靈的情緒感受,來描繪生活環境中的細節和情趣。
內容簡介
《小手手,出來了》中,作者選取小寶寶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場景,描寫了小寶寶在洗完澡後自己穿衣服的過程。閱讀《小手手,出來了》,小寶寶能夠了解自己的身體並獲得更好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重點發展肢體運動智慧型和內省智慧型。
媒體評論
送給寶寶的第一套圖畫書
林靜 圖畫書推廣者
在翻譯這套書的過程中,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初為人母,在書城為女兒選書時茫然的心情:碩大的一個書店卻找不到一本適合嬰兒看的書。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有機會前往日本。在日本的書店裡,有很多可以和嬰兒一起看、甚至讓嬰兒自己看的書。這些書在日本被稱作“嬰兒繪本”,翻譯成中文就是嬰兒圖畫書。
近年來,我們對圖畫書逐漸熟悉起來。很多圖畫書從國外引進出版,豐富了中國孩子們的閱讀世界。但遺憾的是,其中並沒有真正適合嬰兒的圖畫書,因此我特別推薦這套圖畫書,它可以作為人生初始的第一份禮物送給那些剛出生的嬰兒。
很多人可能會問:“小小的嬰兒看得懂書嗎?”我們的答案是,只要成人選對了書,嬰兒就會看得懂。
嬰兒為什麼能看懂這套書?
讓我們看看《月亮,晚上好》這本書吧。我發現,很多孩子一看見占滿整個畫面的月亮的臉時,就會眼睛發光,面露微笑。而當烏雲靠近擋住月亮的臉時,他們的表情又會變得擔憂、焦慮不安。在這裡,孩子們已經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和月亮融合在一體了。直到烏雲散開,再次露出月亮的臉,他們才會轉憂為喜,深深地嘆一口氣,顯出滿足的表情。故事情節的起、承、轉、折處理得恰當好處,給幾個月大的孩子帶來強烈的情緒波動。
在《喝湯嘍,擦一擦》和《
小手手,出來了》這兩本書中,畫面中的孩子,臉上有著0~2歲低齡幼兒所特有的純淨的、沒有任何情緒的神情,他們的眼神是乾淨的,坐姿是瓷實的,那種嬰兒特有的質感,只有實實在在抱過他們沉甸甸的身體、親吻過他們柔軟的臉頰的人才能體會。他們是如此逼真,我們仿佛都能聞見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濃濃奶香。故事的情節重複、有節奏,內容表現的是幼兒對日常生活的體驗。這種體驗有一部分來自孩子對身邊成人的模仿。你看,他們給玩具擦拭的樣子,儼然是一個稱職的小媽媽。
還有《小鞋鞋,走一走》,作者把孩子化身為一雙鞋,開始一場對學習走路的體驗。文字仿佛傳達了守望他們成長的大人的心情,為孩子加油,又為孩子捏一把汗。最後看著小鞋呼呼入睡的心情,是為人父母都體驗過的甜蜜。其實看完這本書,成長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我們。
最後我們關注一下這套書的畫面。特點是背景單純,沒有多餘的細節。這樣的設計使幼兒很容易地抓住畫面的信息。書中人物多以正面出現,低齡幼兒喜歡人的正面,感到親切,有安全感。
作者是如何捕捉到孩子喜歡的細節的?
這套書的作者林明子生於1945年,畢業於橫濱國立大學教育學部美術系,是
日本圖畫書領域的代表畫家之一。由她創作的這套圖畫書自1986年在日本出版以來,已經保持了二十多年的暢銷和長銷記錄。
林明子說:“如果能夠捕捉到人們不經意間的神情並把它描繪下來的話,就能煉就高於照片和實物的逼真的描繪技巧。”
《月亮,晚上好》的靈感就來自畫家林明子和侄女在一起的經歷。那是一個明月初升的夜晚,作者抱著小侄女外出去散步。看見月亮剛剛爬上屋頂。往前邁一步,月亮就不見了。往後退一步,月亮又出來了。就這樣,配合著月亮的一隱一現,說了“你好”,又說“再見”,反反覆覆玩得很盡興。畫家是善於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趣味的。喜歡孩子的人總是得以深入孩子的世界,體味和他們同樣的趣味。
所以和孩子一起看這樣的書時,家長一定要和作者一樣,體味孩子的心境,把孩子抱在胸前,讀給他們聽。這樣孩子就可以像在媽媽的肚子裡一樣,保持蜷縮的姿勢,聽得見媽媽心臟跳動的聲音,從而情緒穩定、有安全感。而已是成人的我們也得以和孩子以同樣的視角看同一本書,懷中柔軟的嬰兒柔化我們的心境,引出憐愛之心,走入他們的世界。
書,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在成長中擁有共同的回憶,成為我們和孩子互相理解的橋樑。
月亮,晚上好!
期盼了很久,林明子的這套圖畫書終於有了引進版了!
初識這套圖畫書(原版),是在2005年12月的某日,上海盧灣早教指導服務中心的一次親子閱讀故事會上,那是一次美好而溫暖的經歷。
當時,這間早教中心正在致力於向0-3歲的嬰兒家庭推廣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和方法。家長們向老師提了很多問題:“我很想陪寶寶閱讀,然而卻不知道給這么小的寶寶選什麼樣的書才合適”?“我的寶寶好像不愛看書,是不是因為我沒有老師那樣繪聲繪色,所以寶寶不喜歡?”為此,早教中心的老師們在課程實施中特別設定了這樣一個環節——請每日堅持陪伴自己的孩子閱讀且非常有心得的家長來為其他家長做現場的閱讀示範活動。
於是,剛從日本回來不久,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又酷愛兒童繪本的林靜女士帶著這套原版叢書來到家長和孩子面前。
那天,大約有8個4-24個月不等的寶寶和他們的父母來參加活動。6、7個月的寶寶被母親抱在懷裡;10個月左右的寶寶正欲爬走,又被爸爸捉回;1歲的寶寶剛會走路,熱心於滿屋子走動,到處探索;而2歲左右的大寶寶可以自己坐在父母身邊,安靜地等待一小會兒。年輕的父母滿目迷惘與好奇,這些寶寶,真的可以閱讀嗎?
來做“故事媽媽”的林靜,拿出的第一本書就是《月亮,晚上好》。封面,深藍色的背景上一輪明黃色漸變為白色的月亮,互補的色彩、色彩的明度均形成鮮明對比,讓那張眉眼低垂的月亮的面孔,以及它正在好夢中的安詳、親切的神情,一下子就印入我們的眼帘。靠近畫面的寶寶們立刻安靜且神情專注起來。
“月亮,晚上好!”伴隨平和、親切、舒緩的聲音,林靜的目光看著孩子,又慢慢轉回到書的封面。稍遠的幾個寶寶目光追隨著靜悄悄的活動室里發出聲音的林靜,追隨著她的目光,自己的目光也停留到畫面上,然後,他們站住,不動了。
那一刻,林靜翻開繪本時,面上安詳的光澤和《月亮,晚上好》奇怪的契合的神韻以及孩子們突然的安靜與專注,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
對於我這樣一個愛書、愛孩子的人而言,這樣的畫面總是最最讓自己感動而記憶久遠。
之後,這套書成了盧灣早教中心開展嬰兒家庭閱讀指導常用的繪本之一。很多家長包括老師們都問我:“好神奇!為什麼幾個月到二十幾個月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套書呢?”
哈哈,我也喜歡呢。可是我快進入中年啦。
怎么回答這個問題呢?還是先從寶寶的角度說吧:
——《月亮,晚上好》,繪本里月亮那大大的面孔一如媽媽或者嬰兒的純潔的面龐。寶寶出生後,對世界的觀察可以說就是從媽媽或者其他照顧他的人的面龐開始的。對幾個月的小寶寶來說,這是一個他多么熟悉的畫面啊。
在早教中心的親子
閱讀活動中,老師們發現非常有趣的現象:有些寶寶看到占滿整個畫面的月亮的笑臉時,自己也眼睛發光,面露微笑;當烏雲靠近,擋住月亮的臉時,有的寶寶會變得不安和煩躁,甚至還有寶寶一下子就哭臉了。但是,當畫面中烏雲散開,再次露出月亮的圓圓的笑臉時,這寶寶的淚珠還掛在臉上,卻露出滿足的表情。
這是為什麼呢?這樣好不好呢?
寶寶的情緒情感是隨著身體、心理的發展而萌芽、豐富,進而慢慢地細化的。《月亮,晚上好》,故事情節恰是充盈著愉悅、焦慮、祥和的情緒的,巧妙地引發和適度地刺激寶寶的情緒波動,這在小嬰兒的讀物中是非常少有的繪本呢。
最有趣的是那兩隻小貓咪,它們那不斷地且非常細微的變化著的動作和或呲張或柔毛順發的樣子,雖然並無面部表情呈現,卻無不順應情節的推進與情緒的感染。對細微事物敏感是嬰兒期的又一個顯著特點,這樣的細節也許就逃不過寶寶那雙好奇的小眼睛。
——而《小手手,出來了》這一本,恰恰是小寶寶生活活動的有趣再現。幾個月大的寶寶就開始喜歡捉迷藏了,從四個月開始與媽媽玩躲貓貓、到8個月可以找出被藏起來的玩具、會走路了以後,小寶寶把自己藏起來讓爸爸媽媽或者小夥伴來找自己,呵呵,各個時期的小寶寶,對不同樣的捉迷藏的遊戲,總是傻傻的,玩再多遍也樂此不疲。
寶寶為什麼特別喜歡捉迷藏的遊戲?和寶寶自身認知發展的需要有著很大關係。小寶寶對客體的認識在8個月時開始形成,以後慢慢發展成熟。我們想想,一個寶寶原來以為,在他面前消失的東西就不存在了;而現在他卻知道這個東西只是藏了起來,自己可以把它找出來,這個帶有質變的發展正是不斷地在各種類型的捉迷藏的遊戲的刺激下被滿足和豐富,對嬰兒自身來說能不愉悅嗎?
所以,《小手手,出來了》和其他的以捉迷藏為內容的繪本一樣,自然而然就會讓寶寶喜歡。不過,這本繪本中,藏起和出來的是小寶寶自己的身體部位,這一點,又可以滿足小寶寶通過指認來認識世界的發展需要,讀著這樣的繪本,小寶寶是多么愉悅啊。
同樣的,《喝湯嘍,擦一擦》,內容表現的是寶寶對日常生活的情境的體驗,來自於寶寶對身邊的成人活動的模仿。對三歲以內的嬰兒來說,模仿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一個主要學習方式。閱讀這樣的畫面,聆聽著重複而又節奏的語言,對孩子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滿足。
如果,換到成人的角度來看呢?
由於小寶寶的閱讀活動始終是有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陪伴的,因此,小寶寶的閱讀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受成人情緒以及方法的左右。這件事變得看似複雜起來。然而,如果我們身為親子閱讀的陪伴人,能夠從孩子自身的發展需要和閱讀的舒適感為出發點,這件事又很容易變得輕鬆、舒適而溫暖起來:
看,《小鞋子,走一走》、《小手手,出來了》、《喝湯嘍,擦一擦》,無不與寶寶的身體的部位有關係,自然而然地會引導我們把寶寶抱在懷裡或者緊緊靠座在一起,邊讀書,邊捏捏或撫摸小寶寶身體的相關部位。懷抱中奶香粉嫩的可愛嬰兒可否讓你的心和我一樣柔軟起來,滋生濃濃的愛意?
不要急於教會孩子認識什麼!不要有太多的問題,這些並非適宜3歲以下小嬰兒的閱讀方法。就和林靜一樣,用一顆和孩子一般柔軟的母親心,慢慢打開繪本,輕聲讀一讀書上的文字。一個美麗世界就會在我們的面前展開……
這就是這套小繪本帶來的增值效能:一段親子共同享受的時光;一根綿延不斷的親子感情交流的紐帶。
最後,再說說為什麼我會喜歡這套繪本?無論是寶寶瓷實的坐姿,還是小手小腳的肉質肥厚,又或者寶寶那純潔鮮明的神情,所有的細節都反映出創作者將自己立於孩子的高度,領悟著孩子,然而卻用著藝術家精緻、獨到的筆觸去用心表現。
聽林靜介紹說,《月亮,晚上好》靈感就是來自於林明子和侄女一起經歷的感受。那是在一個明月初升的夜晚,作者抱著小侄女外出去散步。看見月亮剛剛爬上屋頂。往前邁一步,月亮就不見了。往後退一步,月亮又出來了。就這樣,配合著月亮的一隱一現,說了你好,又說再見,反反覆覆玩得很盡興。
愛孩子如此,對藝術的領悟如此,身為成年人的我,如何不感動?
書背後的故事
一套新書發生在20年前的故事
任雪蕊 《為了孩子》雜誌 資深編輯
20多年前一個初夏的傍晚,朱慶坪笑嘻嘻地來我家串門。她那時是上海少兒社低幼文學編輯室的主任,當時有很多著名的兒童讀物都是經她手編輯的。朱老師看上去興致勃勃,她拿出幾本裝幀精美的外文書來,說,有幾本外國的低幼讀物,要請我家毛毛“審讀一下”。
朱老師倒不是開玩笑,少兒社的低幼編輯室一直有這樣的傳統和習慣,會把作家寫的或者編的作品請小讀者首先審讀。我女兒當了好幾回少兒社的“小毛頭審讀”。
這次,我有點差異,未經翻譯的國外讀物,大人都讀不了,我家毛毛未滿20個月,
連中國話都說不清楚,能懂日文?朱老師說,這套書是日本最有名的幼兒圖書出版社福音館的看家書,就是給不會說話的嬰兒看的,所以,她要試試!
這是我20多年前第一次聽到有專門給嬰兒看的讀物,很好奇。這套書的確跟以往看到的兒童讀物很不一樣,情節太簡單了,圖畫的色彩和線條也可用樸素來形容,非常寫實而單一,所配的文字簡單得幾乎就是一些“啊”、“呀”之類的感嘆詞,最多也就是幾個字的描述。呵呵,我幾乎認為,出版這套書的出版社真是個計算成本的高手。朱老師笑嘻嘻的,沒說話。
毛毛懵懵懂懂,開始“審讀”,兩個大人在一邊觀察她的反應。
“弟弟……弟弟……穿衣……呀?!”
毛毛對著書指指點點,一邊看,一邊嘟嘟囔囔,自言自語。最後,書上的小弟弟終於從衣服里露出整個小腦袋來,毛毛開心地朝我直叫,“媽媽,弟弟、弟弟!”毛毛的意思應該這樣翻譯:“媽媽,這個小弟弟自己會穿衣服了!”她用她有限的單詞為弟弟叫好。她看懂了,
朱老師笑了,厚厚的眼鏡片後面閃爍著得意的調皮。
朱老師告訴我,給嬰兒看的書,看似簡單,其實是需要經過精心而複雜的設計的,色彩、線條、情節要合乎嬰兒的年齡特點才行。年齡越小,書越難寫、難編。嬰兒讀物當時在中國的出版界還是一個空白。
“你看,媽媽並沒給毛毛講解,她自己看懂了!這書的確有點道道呵。”
後來,這套書在我家擱了好一陣子,毛毛喜歡它,反反覆覆地看,毛毛媽媽只能厚著臉皮拖延時間。好在朱慶坪老師很理解當媽媽的心思。
很可惜,書一直沒能正式出版。過了幾年,朱慶坪去世了。
前不久,少兒社的朋友告訴我,當年毛毛愛看的這套書終於要翻譯出版了,取名為《幼幼成長圖畫書——林明子系列》。
毛毛今年24歲了,也一本正經翻譯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那也是一本低幼讀物。兩本書幾乎同時翻譯出版。我想,朱慶坪老師如果知道了,一定會笑嘻嘻地說,“靈的,真有意思!”
我準備把毛毛當年愛看的書和她現在自己翻譯的書收藏在一起,留著,以後給毛毛的孩子,連同毛毛當年看書的故事告訴她的孩子。
人的一生中,有一些人和有一些事,是不能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