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扁草
- 拉丁學名:Iris dacora Wall.
- 別稱:草蘭花、竹葉蘭、蘭草花、小蘭花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百合目
- 亞目:百合亞目
- 科:鳶尾科
- 屬:鳶尾屬
- 種:尼泊爾鳶尾
- 分布區域:印度,不丹,尼泊爾,四川,雲南,西藏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圍有大量棕褐色的毛髮狀老葉葉鞘的殘留纖維。根狀莖短而粗,塊狀;根膨大成紡錘形,棕褐色,肉質,肥厚,有皺縮的橫紋。葉條形,花期葉長10-20 (-28) 厘米,寬2-3 (-8) 毫米,果期長可達60厘米,寬6-8毫米,頂端長漸尖,有2-3條縱脈。花莖高10-25厘米,直徑2-3毫米,果期花莖高達35厘米,上部多分枝,中、下部有1-2枚抱莖的披針形的莖生葉;苞片3枚,膜質,綠色,披針形,長4.5-7 厘米,寬約1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內包含有2朵花;花藍紫色或淺藍色,直徑2.5-6厘米;花梗長1-1.5厘米;花被管細長,長2.5-3厘米,上部擴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長橢圓形至倒卵形,長約4厘米,寬約1.8厘米,中脈上有黃色鬚毛狀的附屬物,內花被裂片狹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約4 厘米,寬約1.2厘米;雄蕊長約2.5厘米,花葯淡黃白色;花柱分枝扁而寬,長約3.5厘米,頂端裂片鈍三角形,邊緣有稀疏的牙齒。蒴果卵圓形,長2.5-3.5厘米,直徑約1厘米,頂端有短喙。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3000m高山帶的荒山坡、草地、岩石縫隙及疏林下。
分布範圍
產四川、雲南、西藏,也產於印度、不丹、尼泊爾。
主要價值
補益肺腎;活血解毒。主肺虛咳嗽;腎虛腰痛;坐骨神經痛;傷腫;疔瘡。
栽培技術
一、鳶尾對土壤的要求
鳶尾既可以保護地種植,也可以露地種植。任何類型的土壤,只要排 水良好、保濕性強並且不板結,都可種植鳶尾。良好的土壤結構對鳶尾的生長很重要,沙壤土栽培效果最好,因為沙壤土的通氣透水性好,非常有 利於鳶尾根系的擴展。為了改善粘質土壤的結構,可在種植前將草木灰、珍珠岩、粗沙等施於土表再深耕混勻;如果土壤的沙性強,滲漏過快,可 在種植後的土壤表層撒上稻殼、松針和草炭等覆蓋物來緩解。
二、種植前的準備工作
1、土壤消毒:種植鳶尾的土壤最好每年消毒一次,土壤消毒最好在 早秋進行,可用蒸汽消毒或福馬林(方法參照百合。)
2、種球消毒:種球在種植前也必須消毒,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或百 菌清水溶液浸泡30分鐘即可。
3、種球貯存:種球到貨後應立即進行消毒和種植,如果不能立即種植,則必須儲存在2℃以下且通風良好的冷庫,儲藏不可超過兩個星期,儲藏太久會對以後莖葉的生長不利,同時也增加根冠受青黴菌感染的機會。
三、種植
1、時間及種球規格:種植鳶尾時,要求土溫低於20℃。如果預計栽培期間的平均溫度會超過23℃,則不能種植鳶尾,必須將種植期提前或延後。如果要得到高品質的切花,最好使用大規格的種球,9/10或10/+。
2、深度和密度:種植鳶尾種球必須十分小心,特別是根系已經開始生長時,要注意儘量避免損傷根系。種植深度以種球頂部距土表7—10厘米為宜。淺植的球莖容易因土壤乾燥而受損並且在生長後期容易發生倒伏現象。
種植密度以每平方米80—100個球莖為宜。
四、種植後的管理
1、溫度:種植後的土壤溫度很重要,最低溫度為5—8℃,最高溫度20℃,最適溫度為16—18℃。氣溫最低5℃,最高25℃,最適為15℃。
2、濕度:種植前必須澆一次水,以保證種植期間土壤濕潤,利於快速生根。種植後再澆一次水,使土壤同種球充分接觸。以後的土壤濕度以保持濕潤為標準,即手握成團,鬆開不散。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為好。鳶尾對鹽份敏感,因此,灌溉水的EC值最好不大於0.5ms/cm。
3、施肥:種植前施基肥不可取(有機肥除外),因為鳶尾對土壤鹽分很敏感,如果種前施肥,會增加土壤中的含鹽量,妨礙鳶尾髮根。可採用後期追肥的方法,但鳶尾對氟比較敏感,如過磷酸鈣和三磷化物是禁用的,可用含氟低的二磷酸鹽。
五、採收及加工
1、採收:秋天,當花頂以下3厘米均著色時便可採收。在春夏兩季,花頂展開1厘米時就可切下,花頂指花蕾完全著色的部分。採收時連根拔起,採收後將花朵立即紮成捆,否則儘快放入冷藏室。
2、處理:採收後,首先切掉球根,除去過長的葉尖和影響美觀的黃褐色葉子,然後分級和綑紮。以5厘米一個等級為宜,綑紮在一束中的鳶尾,最長枝與最短枝最好不超過3厘米,花頂部對齊。
3、貯藏:採收後立即送入預先調到2℃的冷藏室。秋冬季採收的花莖柔軟易曲,綑紮後應浸入2℃的冷水中並放入2℃的冷藏室至少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