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辛安鎮下轄村)

清道光年間,李姓從鵬化莊遷此,建村於大店村南,命名李家前店。為區別於大店,後簡稱小店。 本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40′。北靠大店村,東接瓦罐窯村,西與謝家村隔河相望,隸屬辛安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13戶,338人,有李、遲、於、隋、王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李姓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地理位置:山東半島
  • 面積:1平方公里
  • 人口:1000人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李姓從鵬化莊遷此,建村於大店村南,命名李家前店。為區別於大店,後簡稱小店。 本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40′。南鄰乳即一級公路,北靠大店村,東接瓦罐窯村,西與謝家村隔河相望,隸屬辛安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13戶,338人,有李、遲、於、隋、王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李姓人口居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4年5月,三個村聯合建立國小。1968年,辛安公社9個村在本村建立了小店聯中,設6個班,300多名學生。1991年教育改革,小店聯中併入辛安中心國中。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2人;村民有4人獲得助理農藝師職稱,12人獲得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75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4.1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4000元,有12馬力拖拉機4台,小型卡車4部,手扶拖拉機26輛,機車24輛,電話60部,彩電67台,電冰櫃24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房屋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米。1989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新房區達1000多平方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9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醫藥費報銷25%,病重住院費報銷50%。1978年以來,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福利不斷提高。1978年,購進24英寸電視機1台;同年投資2萬元,建成7千瓦發電機組,供全村照明。1982年投資7萬元,用上電網供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李超勝由榆林村徐希斌、小灘村孫言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位黨員。1947年成立小店村支部,李超勝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領導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12名。曾有李超勝、李超文、李智華、李智朋、李超華、李仲寶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李超華任黨支部書記20多年來,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陽縣委、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委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有李超安、遲元昌、李樹恆、李智謀、李超華、李超勝、李超珍、李智華、李智朋、李智海、李仲寶、李治南、李仲平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2002年5月,李仲平當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