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四記

小城鎮四記

《小城鎮四記》是1983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他老家江蘇吳江調研中國小城鎮建設開始創作的。此後的1年多里,他又對蘇南、蘇北以及蘇中的小城鎮建設進行了調研。其成果是四篇發在新華社《瞭望》周刊的上的文章“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再探索”“小城鎮蘇北初探”和“小城鎮新開拓”。後來這四篇文章被編成了一本小書,叫做《小城鎮四記》。這可能是關於中國小城鎮建設、乃至中國城市化進程做的比較早的思考和調研。

基本介紹

  • 書名:《小城鎮四記》
  • 作者:費孝通 
  • 類別:社會科學
  • 頁數:149頁
  • 定價:0.85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5-6
  • 裝幀:平裝
  • 統一書號:4203-027 
內容介紹,序言,書籍目錄,內容詳析,

內容介紹

1983年,對於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起步點。因為在那之前,中國有城市,但並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中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開始向現代城市社會轉變的進程,完全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而同步進行的。1970年代晚期,首先推進的農村體制改革在體制機制上給農村鬆綁,激發了農村的極大潛能,尤其是在素有小商品經濟和手工業經濟傳統的蘇南地區,農民辦工廠的所謂“鄉鎮企業”遍地開花,其用“雨後春筍”來形容絕對是再貼切不過。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中國經濟結構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最出乎意料的收穫。

序言

費老孝通同志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學者。他研究小城鎮問題多有論述,多有創見。 更值得推薦的是他的治學方法。他徹底拋棄鎖在書齋里講道理的方法,堅持到現場去,到實踐洪流里去蹲點調查,堅持把所見所聞如實記錄下來,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探討。幾年來他不辭辛苦,三下江蘇,悉心考察了人江南北一處又一處的小城鎮,著力於掌握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從生活中捕捉新鮮的信息,追溯歷史,預測未來,給社會學這門科學注入新的生命力,也為國家解決當前迫切的建設課題提供科學基礎。研究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可以採用多種方法,其中如費老和同他一道工作的同志們所用的方法,應算作一種比較實在的科學方法,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的方法 發展小城鎮,是當今我國農村中的一件大事。對這件事各方認識不盡完全一致。但小城鎮數量遠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址潤生近昭初雪攝發展的需要,這已是公認的事實。小城鎮本身產業結構不能千篇一律,有了小城鎮還應有中等城市作為大小城市的聯結點,中等城市數量也應有所增加,這也是無疑義的事。儘管如此,需要探討研究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從事研究的人數少了不行,需要培養一支適量的科研隊伍。

書籍目錄

小城鎮 大問題
小城鎮 再探索
小城鎮 蘇北初探
小城鎮 新開拓

內容詳析

當時已經73歲的費孝通看到自己的家鄉發生如此巨大和迅速的變化,一定異常欣喜。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偉大意義。他雖然70多歲了,還在一年時間內跑遍江蘇各地,實地調研,他不遺餘力地推動江蘇小城鎮的研究。這本薄薄小書的字裡行間,也透露著他對中國農民走出來的城鎮化道路的極大期待。
在費孝通看來,小城鎮之所以是一個大問題,是因為它找到了一條解決中國城市化問題的道路。因為從西方經驗看,城市化伴隨而來的,總是農村的衰落。從世界範圍看,大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貴、工資高、污染嚴重,所以都發生了工業向郊區和農村擴散的趨勢。而蘇南鄉鎮企業的發展,推動了小城鎮的活躍,小城鎮開始成為周邊農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費孝通從其中看到中國逃脫西方那種“工業發展農村破產”老路的可能性。
這在他那裡,應當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從鄉鎮、到縣屬鎮到縣城,各個層次的小城鎮都在起著層層截流聚居人口的作用,從而減輕大中城市的壓力。”這條道路以“離土不離鄉”的方式,實現中國數量龐大的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領域的轉移,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當然,費孝通也看到了其中的許多問題,比如鄉鎮企業在大企業面前那些天生的弱點,分散化導致效率低下,環保、勞工等問題凸顯,管理水準總體不高,特別是中國城市體制改革之後,無論從政策上還是經濟上都將對鄉鎮經濟產生衝擊。但對於這些問題,他總體上是樂觀的。他從吳江的小城鎮調研,進而迅速擴大到蘇南,最後是整個江蘇,顯然他認為,蘇南小城鎮化之路是值得中國其他地方的後來者借鑑的一條城市化之路。
30年過去,中國的城市化程度與30年前相比早已有如天地之別。然而,這30年的城市化之路完全沒有按照費孝通構想得那樣前進。在這30年中,中國的城市化釋放出無比巨大的能量,它讓中國社會翻天覆地,讓城市快速擴張,億萬農民走入城市,走入工廠,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經濟產值成為世界第二。但與此同時,億萬中國農民背井離鄉,卻始終生活在城市的邊緣,成為城市裡的異鄉人,而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卻如預言中那般如期而至;另一方面,費孝通曾經提醒過的西方曾經歷過的大城市病,無一例外地顯現,而且來勢迅速又猛烈。
在30年的城市化過程中,無論是農民,還是城市,其實都經歷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費孝通構想的“離土不離鄉”對於中國的大部分農民來說,並沒有實現。當然,他也草草提及了江蘇輸出勞動力、到邊疆省份做工程的案例,認為那是另外一種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途徑,他稱之為“離鄉不背井”。實質上,中國之後的城市化道路都是以費孝通所說的“離鄉不背井”的形式展開的。——農村打工者湧進東部和大城市,但是他們的身份卻被城市始終拒絕,他們就像候鳥一樣在每年的冬天往家遷徙,開春又返回。他們始終生活在城市的邊緣,融不進城市,返不回故鄉。所以,我認為費孝通在30年前對於這種方式的稱讚,顯然沒有深入考慮到其中的巨大痛苦,沒有考慮著對於中國億萬農民來說有著巨大的不公。
另一方面,對於中國城市來說,是以一種誇張的速度無序膨脹,城市擴張猶如攤大餅,人口密集、土地貴、污染重、交通堵等等問題積重難返,不說北上廣這些超大型城市,這些問題已經飛速向二線城市蔓延。
所以,在30年後,我們的城市化走到現在這個狀態,回過頭去,重新讀讀30年前那本薄薄的《小城鎮四記》,我想應當仍然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
當前,我們的城鎮化正面臨再出發。前不久總理去江蘇調研,正是30年前費孝通曾經調研的地方。雖然形式早已變化,但其城市化進程依然走在全國前列。“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企業向工業區集中”,這確實是現在蘇南城市化的主要模式。圈地,消滅農村,大工業園區,這其實是新的造城運動,這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城市身份問題,但是大工業園區吸引的大量是外地人口,候鳥般的遷徙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然而,蘇南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基地,但其他地方還有這種條件嗎?這種大工業園區的模式還能夠在其他地方推廣嗎?另外,這種模式是把農民“趕出”土地,其間諸如土地資本化、從而剝奪農民的土地的增值收益等問題早就顯現,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仍讓人沒有信心。
不管如何,這些已經與費孝通構想的農工互助、大城市與小城鎮互補協調發展、避免走西方國家老路的城鎮化模式已經相去甚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