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運動,當前中國城鎮出現城市規模的擴張,當政府以擴張的名義圈起大量的土地時,卻發現不知道該用什麼實質性產業去填充這些土地,在11屆人大四次會上表示今後中國將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規範新城新區建設,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應反思以往過熱的造城運動,避免無序化城市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造城運動
- 背景:當前中國城鎮出現城市規模的擴張
- 發展階段:兩個階段
- 範圍:各地的大城市到小城鎮
概述,發展階段,具體表現,存在問題,認真反思,案例,
概述
造城運動,回顧中國城市化進程,確實存在一些無序現象,個別超級大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負荷過重,同時又有一些新城或新區人煙稀少,中國政府和普通民眾都開始認識到,城鄉之間、城市核心區和邊緣區之間,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的重要性,無限制的過度開發必將付出代價,當代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新造城運動”,中國當今的“新造城運動”這樣的普遍、堅決、徹底,鋪天蓋地,因而這是中國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稱奇蹟的變革,中國城市人的生活因此全面的更新。
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是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政府迫切翻新曆久不變的城市面貌,更換老舊的功能設施,改善百姓落後而困窘的生存條件—這也正符合民眾的願望。更重要的是應運而生的房地產業驟然崛起。於是“舊城改造”的口號響徹中國。由於當時人們尚無文化上的自覺,大規模的城改是在“破舊立新”的激情中進行的。文化人憂患又無奈的“建設性破壞”便伴隨其間。應該說,這是“新造城運動”的初級階段。它只是“改城”,而非 “造城”。
2、第二階段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城改工作由單一的改善百姓的居住問題,進化到對城市形象的重視。特別是全球化的迫近,促使人們的目光接觸到城市自身的文化價值。人們開始懂得城市的特徵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當然使人們產生這種文化的覺醒又離不開旅遊業的興盛。於是就有了創造城市形象的願望。隨之“改城”進入了“造城”。
3、造城是全局性的,必須依靠規劃完成。一旦進入規劃,當代中國的“新造城運動”則迅速形成。而且城市之間爭先恐後,一哄而起,有如汪洋恣肆的洪水,所向披靡。但是由於人們對自己城市的歷史精神和文化個性缺乏深入的了解與把握,伴隨著這“新造城運動”,便是新的一輪—“旅遊性破壞”和“規劃性破壞”的到來。這一輪更厲害。
具體表現
1、從北京到全國從各地的大城市到小城鎮,其歷史人文特徵都在迅速消失。在過去的以階級鬥爭為社會生活主題的漫長歲月里,城市裡的古典民居與歷史街區都沒有做過任何調查,這種背景實際上是一片文化的空白。從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舊城改造”的大潮十分迅猛,根本談不到對這些成片的破爛的老房子進行文化鑑定。只是想著除舊更新,痛痛快快一推了事。所以,城市的許多文化支點—無論是作為歷史街區的文化板塊,或者作為單體的古老建築的歷史象徵,都已經失去了。到了九十年代後期,當人們想去表現自己城市的個性形象時,這些文化支點早都不存在。沒有文化支點,城市的歷史人文特徵自然無跡可尋。這種慘痛的現代化教訓只能“永垂青史”了。
2、新建設的街區與建築。由於城市的管理者們至今還弄不清楚自己城市的歷史文化特徵,新建的街區很難在地域的傳統與文脈上保持延續性。尤其是大量的、高大的、無文化血型的建築無序地湧入,城市形象變得愈來愈模糊不清。好似一盤亂棋,已然無從下手。
3、模仿是反個性的。它是造成城市無個性的重要原因。但它恰恰是當下“新造城運動”的一個流行的手段。是對現代的崇拜。現代的城市形象必然是那種—高速公路+立交橋+高樓大廈+霓虹燈+廣告+廣場,於是就有了前幾年紅極一時的“讓城市高起來、亮起來、洋起來”的口號。很多城市正是在這種幼稚可笑的口號中變成了相同的嘴臉。
4、 規劃是“新造城運動”中的關鍵,決定著城市的個性與形象,也主宰著城市的歷史人文的命運。然而,當下的“造城”規劃中,流行著一種可怕的功能主義的思維。將城市劃成各類區域,如“政府辦公區”、“生活居住區”、“商業購物區”、“文化娛樂區”、“歷史風情保護區”、“體育中心”等等。
5、城市本來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實體。各種功能有機地交叉著,協調著,互補和互動著。它是當地人獨特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歷史而自然的呈現。硬性的區劃不僅使城市生活變得機械、單一、死板和不便,同時破壞了生活豐富、自然、濃郁及其特有的氣息。
6、城市不僅是物質性的,還是精神性的。它是歷史的記憶,情感的載體,及其一方水土特定文化的執有者。如果僅僅是功能性地規劃和再造,勢必對其原有的歷史人文構成破壞。這種功能性規劃中,還有一項各地都不能缺少,便是旅遊。按照當今的城市管理者的概念,旅遊不屬於“區”,而屬於“線”。為了方便遊客便要將一些景點“路線化”。這一來凡在旅遊線上的歷史人文便受到青睞,反之則被冷淡和丟棄,因此說功能主義一定是功利性的,由於這種功能主義規劃的盛行,它必然從根本上和深層上決定著中國大陸城市走向雷同。
存在問題
1、隨著一些地方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展,原有的城市承載力達到極限,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尋求新的城市生長點理所當然。但是城市發展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以損害民眾利益為代價。那么一些地方“造城”進程中問題頻出該如何科學規劃、建設新城,實現城市發展與百姓滿意“雙贏”。
2、為了造城不惜違法違規,一些地方在新城建設進程中,違法違規現象突出,多表現在土地徵用、補償發放等環節,主要是因為建設新區存在使用的上萬畝土地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國務院審批的問題,採用的也是“螞蟻搬家”的報批方式,分批次報批,這樣就“規避”了國務院 審批。
3、損害百姓利益,引來衝突不斷,規劃“大學城”,如今千畝良田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依山而建的大學校園和體育場館,有些地方保留著一片尚未開發的土地,說是荒地,上面又有許多播種的稻子、黃豆;說是農田,卻有很大一部分都已長滿半人高的荒草,民眾房屋被拆,土地被徵用。而這些拆遷都是在沒簽訂補償協定、沒對民眾進行妥善安置的情況下進行的。
4、從新城美夢到爛尾噩夢,一個年財政收入只有3000多萬元的貧困縣,計畫斥資60多億元建新城;一場歷時10年的造新城運動,結果留下了一堆“爛尾樓”——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的造城運動最終將新城美夢做成了爛尾的噩夢,在一縣城一大片荒蕪的土地被一圈鐵絲圍住,中間只有幾座活動板房,當初投資商要在這裡建一個號稱“華中之最”的商貿城,而今商貿城沒有建成,投資商也不知所蹤,連板房內的辦公用品都不知何時被搬去一空。一些市民說沒有較大的市場容量,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這些地方就必然成為泡沫。
5、不斷上演“空城計” 而另一些地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傷筋動骨總算把新城建起來了,也只是上演了一出“空城計”。沒有產業鏈的支撐、沒有科學的規劃設計、沒有服務百姓的執政理念,這一切注定導演的就是一場戲。 還有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拍腦袋搞規劃,莫目追求擴張,熱衷大造新城。結果地雖然圈下來,但招來的商家寥寥無幾,新城區終成荒草地。
6、有的即便靠房地產項目帶動建起了一棟棟漂亮高樓,但空置率高,所謂的新區也不過是空架子。更有甚者在新區建設中招不來商,引不到資,最後政府部門只能親自上陣,通過財政投入建設辦公樓,提升人氣。如此種種,新城區建設最終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盲目造城運動。
認真反思
1、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接受人大代表審查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指出今後中國將“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規範新城新區建設,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與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在新的五年里,中國應反思以往過熱的“造城運動”,避免無序化城市發展。
2、投資巨大、面積達32平方公里的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城,2010年受到中外媒體關注,這座新城計畫居住上百萬人口,但由於各種配套設施不便,入住率相當低,進而被戲稱為“鬼城”,繼康巴什新城之後,鄭州“鄭東新區”等也榜上有名,在以往的城市化進程中確實存在城市空間擴展與人口遷入的不同步現象,一些新城、新區,建好了,卻沒有人住,這引人反思。
3、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顯示,在新的五年中,中國將“最佳化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草案還提出了“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等新概念,十二五時期中國的城市化有望形成“兩橫三縱”的戰略格局,在反思中或能避免無序化發展。
案例
延安投千億造新城
2012年4月份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正在延安市以超常規的方式進行。根據正在實施的“中疏外擴、上山建城”發展戰略,延安市將通過“削山、填溝、造地、建城”,將用10年時間,最終將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區建設面積,在城市周邊的溝壑地帶建造一個兩倍於當下城區的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