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芻血清

小反芻獸疫是一種與牛疫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較少發生,臨床上以發熱,潰瘍性和壞死性口炎、胃腸炎、肺炎為主要特徵。本病1940年由在象牙海岸首先記述,直到1942年才確認是一種不同綿羊和山羊牛疫的新病,並命名為“小反芻獸疫”。目前已確認發生的國家有象牙海岸、貝寧、多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加納、馬里、尼日、甘比亞、茅利塔尼亞、查德、蘇丹、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約旦、以色列、印度、孟加拉國。本病流行猖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對山羊生產和畜牧經濟造成嚴重損失。目前我國已發現本病,應嚴格檢疫,防止傳人。

基本介紹

  • 別稱:小反芻血清
  • 英文別名:RNA
  • 多發群體:山羊
  • 常見症狀:發熱,潰瘍性和壞死性口炎、胃腸炎、肺炎
  • 傳播途徑:接觸性傳染
病原體,流行病學,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宿主,流行特徵,臨床症狀,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或慢性型,病理變化,診斷,標本採取,病原分離與鑑定,小反芻血清學檢查,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免疫螢光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對流免疫電泳,免疫酶聯吸附試驗,防制措施,

病原體

小反芻獸疫病毒在分類上屬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的一員。本病毒只有一個抗原型,其抗原性與年疫病毒接近。經交叉血清中和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指出,補體結合抗體和中和抗體對小反當獸病毒和牛疫病毒都發生陽性反應,但對異源病毒的效價不如對同源病毒的效價高。有人用瓊脂擴散試驗觀察到同源和異源系統都有兩條沉澱線,證明有共同抗原,但因在沉澱線接合處出現交叉,所以認為兩者的抗原不是完全相同的。用株麻疹疫苗免疫山羊,不能抵抗小反當獸疫病毒的攻擊,而用犬疫熱疫苗免疫可以抵抗小反當獸疫病毒的攻擊,但不能完全保護。
病毒粒子呈近球形,大小為120一300納米,有囊膜,囊膜上有纖突,為單股負鏈RNA病毒。用猴、牛、綿羊、山羊、馬、豬、犬、貓、雞、豚鼠等動物的紅細胞進行血凝試驗均未證實有血凝活性。病毒對乙醚敏感,在pH3.0條件下3小時滅活,嗅脫氧尿昔對病毒無作用。病毒懸液在37℃的半衰期約為2小時,在50℃半小時即死亡。硫酸鎂的克分子溶液可增大病毒的抗熱能力。實驗感染山羊屍體,在4℃保存8天后,從淋巴結內可見到本病毒,但滴度明顯下降。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一般消毒藥均能殺死病毒。

流行病學

傳染源

病羊是本病的傳染源。病毒存在於發熱期的血液、淋巴結、眼結膜、鼻咽部、胃腸道黏膜、肺臟等組織中,隨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山羊試驗表明,自體溫升高第一天(注射後第四天),在眼結膜和咽喉分泌物中檢出病毒,在第二天從鼻汁和唾液中檢出病毒。糞便中病毒出現較晚,但滴度很高。

傳播途徑

自然條件下,主要通過病羊與健羊的直接接觸而感染,尚無間接接觸感染病例的報告。病毒侵人門戶可能是鼻一咽途徑。

易感宿主

本病以山羊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綿羊和美國白尾鹿。病羊接觸的牛及偶蹄類野生動物多呈隱性感染。但是野生動物在本病流行病學上起著某種作用並不是不可能的。

流行特徵

本病主要流行於非洲西部、中部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年齡上2一18月齡的幼齡羊較成年羊易感,而哺乳期羔羊有較強的抵抗力。不同品種羊的易感性存有差異,以山羊中的小型品
種尤為易感。本病是一種地方性流行病,主要發生在雨季和乾冷季節,常以零星疫點的形式發生,而在某些年份則呈現爆發流行,繼之有5一6年的緩和期。在爆發本病時,死亡率可達70%一80%。

臨床症狀

小反芻獸疫的潛伏期為4一5天,最長21天。

最急性型

常見於山羊。在平均2天的潛伏期後,體溫突然升至40一41度,甚至42度,精神沉鬱,毛豎立,食慾減退或消失。同時出現流淚及漿液粘性鼻液。口腔卡他性炎症,黏膜有時出現潰爛,或在出現之前即死亡。但常見齒m充血。先便秘,後大量腹瀉,但不帶血便。患羊衰竭,體溫下降,突然死亡。病程5一6天,發病率高達100%,在嚴重暴發時,死亡率為 100%;在輕度發生時,死亡率不超過50%。幼羊表現劇烈,發病率、死亡率均高。

急性型

潛伏期3一4天,症狀和最急性一樣,但病程較長,因而漿液粘性鼻汁轉為粘液膿性,並很快堵塞鼻孔。舌、頰、上愕和咽部黏膜出現潰瘍。常有壞死性口膜炎,輕者出現小的紅色的淺表壞死灶,重者波及整個口腔。病羊口渴,不食。出現頑固性噴射狀腹瀉,若有呼吸困難,咳嗽,以示呼吸器官感染。母羊常發生外陰一陰道炎,伴有粘液膿性分泌物,孕羊可引起流產。病程8一10天,有的因並發病而死亡,有的痊癒,也有的轉為慢性。

亞急性型或慢性型

常見於急性期之後。早期症狀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圍以及下領部發生結節和膿疤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狀,易與傳染性膿疤混同。病程10一15天。綿羊一般呈亞急性經過, 而後痊癒,或不呈現病症。

病理變化

本病特徵性病變是口腔潰爛。初為白色點狀的小壞死灶,病灶增多即匯合成片,形成底面紅色的淺表糜爛面,上覆以脫落的上皮碎片。在舌面、齒齦、上齶這些潰瘍很快就覆蓋一層黃白色偽膜。若無併發症,病變很快結癱自愈。咽喉和食道常見有條狀糜爛。皺胃和育腸可見出血性腸炎。消化道其餘部位多無明顯病變,有時也有發炎或糜爛,在淋巴濾泡處有充血和VII血帶,結腸和直腸皺壁充血、出血,使其呈現“斑馬條紋”的外觀。肺尖葉或心葉未端見有肺炎灶或支氣管肺炎灶。有的脾臟輕度腫大,淋巴結水腫。慢性型,口鼻周圍和下領部出現結節,表面粗糙黃灰色。
病理組織學變化:口腔病變從棘狀層和顆粒層開始發展。細胞由空泡化到凝固,伴有核濃縮和崩解。合胞體內可見核內及胞漿內包涵體,特別是扁桃體表皮部位。呼吸道黏膜壞死和增厚,細胞核的病變與前所述。肺實質出現細胞浸潤,特別是在受感染的細支氣管周圍。許多肺泡內有多核巨細胞出現。口和鼻周圍的病變,開始和口腔內的病變相似,以後出現中性多核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

診斷

本病主要引起山羊發病,綿羊較少發病,而牛等其他偶蹄獸呈隱性感染。病程急劇,高溫稽留,流鼻汁和眼淚,口腔和舌部糜爛即可作出初步診斷。要確診尚需實驗室診斷。

標本採取

在發病5天前的體溫升高期間,採取病料有可能分離到病原。活羊採取血液和鼻黏膜;死羊則採取淋巴結、扁桃體、脾臟、腸黏膜、肺臟作病料。

病原分離與鑑定

為了獲得成功,常採取數份病料混合一起,接種敏感細胞進行培養。常用的原代細胞有山羊和綿羊胎腎細胞、犢牛腎細胞、人羊膜細胞、猴腎細胞。傳代細胞有MDKBC,MS,BHK12,Vero,BSC。一般於6一15天出現細胞病變。其特點是出現多核細胞,細胞中央為一團細胞質,周圍有一個折光的環,因而呈“鐘面”狀。核的數目隨所用細胞培養物的種類而異,在山羊和綿羊胚胎腎細胞培養物內可達100個。感染細胞常有核內嗜酸性包涵體(1一6個),其周圍有一較亮的暈環,也有以暈環圍繞的胞漿內包涵體。
用電鏡觀察病毒繁殖,接種後1030分鐘可見一個吸附期,2一6小時是隱蔽期,1一7天病毒以芽生外出。當多核細胞出現,芽生似即停止。
病毒鑑定可根據理化特性、病毒形態與結構、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ELISA、間接螢光抗體試驗和血清中和試驗進行。此外,用小反當獸疫F基因引物對被檢所有組織樣品或細胞培養收穫物中提取的RNA作RT一PCR也可作出確診。還可以皮下、靜脈、氣霧接種無特異抗體的不滿1歲的幼山羊來分離病毒。

小反芻血清學檢查

瓊脂免疫擴散試驗

用死亡不久或瀕死宰殺病羊淋巴結或脾臟,對以家兔製備的抗血清進行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如病料中有本病毒抗原則出現沉澱線,但不能與牛疫相區別。

免疫螢光試驗

用抗牛疫和抗小反芻獸疫單克隆抗體和抗小鼠1gG螢光抗體進行間接螢光抗體染色,在螢光顯微鏡下,腸和淋巴結標本呈現螢光。

補體結合試驗

按常規法進行。本法多用於流行病學調查。缺點是同麻疹屬的其他病毒有交叉反應,而且只表示感染。但一般異源系統的效價較低。

中和試驗

血清中和試驗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而且可以區分真性小反當獸疫和牛疫病毒的感染(同源系統和異源系統的效價不同)。

對流免疫電泳

用腸系膜淋巴結抽提物與高免血清進行,根據沉澱線進行判定。對流免疫電泳雖比瓊脂免疫擴散試驗的敏感性有了提高,但也不能區分小反當獸疫與牛疫。

免疫酶聯吸附試驗

常用雙抗夾心ELISA和競爭ELISA檢測標本抗原。

防制措施

嚴禁從疫區引進山羊和綿羊,限制從可疑區引進動物精液、胚胎、卵和畜產品,以防傳人。一旦發現本病,應立即捕殺和消毒,以防擴大傳播。在常發國家和地區,在雨季到來之前採取全面的免疫注射。奈及利亞採取感染山羊的脾淋磨碎,加5%氯仿,這種滅活苗在4℃下保存1年,山羊免疫後18個月,仍有補體結合抗 體存在。細胞培養的牛疫疫苗可給山羊提供保護,但其使用也許會使控制措施複雜化。但也有人證明,異源疫苗對小型品種山羊即便是懷孕的也很安全,不存在有殘餘致病力的說法。接種牛抗小反當獸疫高免血清天行健的羊全清,也可保護易感山羊不感染本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