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燒傷休克

小兒燒傷休克是由於小兒各器官發育未臻完善,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就體表面積每平方米所占有的血容量較少。因此小兒的調節機能及對液體丟失的耐受性均較成人差,一般情況下,小兒燒傷面積大於10%者就有發生休克的可能。又由於燒傷後固疼痛哭鬧所致缺氧、血漿丟失有效循環血量減少、電解質失調等所造成的全身功能紊亂遠較成人嚴重,頭面部燒傷者也極易引起休克,這可能是頭面部組織疏忪,血運豐富,滲出較其他部位嚴重,加上面頸部腫脹呼吸受限缺氧等原因所致。休克發生率與年齡有關:一般隨著年齡的增大,機體的調節機能及對體液喪失的耐受性也逐步增強。對燒傷面積超過40%的病兒,休克發生率都很高,但燒傷面積在40%以下的病兒,其休克發生率與年齡有明顯的相關性。年齡在4歲以上和年齡在4歲以下的小兒休克發生率明顯不同,年齡越小休克發生率越高。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急診科
  • 多發群體:兒童
  • 常見病因:小兒各器官發育未臻完善,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
  • 常見症狀:口渴、煩躁不安、甚至譫妄或驚厥,尿少或無尿,四肢厥冷,而色蒼白,發紺等
臨床表現,治療,

臨床表現

由於小兒的解剖生理特點,小兒原發性休克較多見,特別是頭面、會陰等疼痛刺激敏感部位的燒傷。以後則轉為繼發性休克,常表現出:口渴、煩躁不安、甚至譫妄或驚厥,尿少或無尿,四肢厥冷,而色蒼白,發紺,毛細血管充盈遲緩、嚴重者全身皮膚蠟黃、並有花紋出現,脈搏快而細弱,可以增至每分鐘180~200次以上,血壓變低弱最後測不出來,繼之心音變鈍,心經減慢,最後出現循環呼吸衰竭。小兒燒傷休克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病易用,如尿量,精神狀態和皮膚顏色的變化,其次是參考血壓、脈搏等。在觀察精神狀態時,應注意不同年齡表現也不一樣。1歲以內多表現嗜睡。1~4歲多興奮、躁動不安或反學常的安靜。以後逐漸轉入昏睡。4歲以上者則異常興奮,多表現緊張和多話。

治療

燒傷休克的防治,當前仍取補液療法為主的綜合措施。傷後2~3天的休克期內補充血容量,糾正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和低蛋白血症,持續監測心、肺、腎、胃腸、血液系統的變化,預防併發症。補液療法:
1.按全國公式制訂輸液計畫
燒傷後第一個24小時輸入膠晶體液量=燒傷面積(Ⅱ度+Ⅲ度)×體重(Kg)×1.5(小兒為1.8;嬰兒為2.0);另加小兒生理量為60~80ml/Kg;嬰兒為100~200ml/Kg。膠體和晶體的比例為1:1,或1:2。輸液速度在傷後8小時內均勻輸入總液量的1/2;另1/2量在後16小時內均勻輸入。第二個24小時補入的膠晶體量為第一個24小時的一半,生理量仍為小兒60-80ml/Kg;嬰兒為100~200ml/Kg。第三個24小時輸入的膠晶體量則為第二個24小時的一半,生理量仍為小兒60~80ml/Kg;嬰兒為100~200ml/Kgl。經常維持病人(成人)尿量30~50ml/小時。
2.輸液治療注意點
(1)膠體液指血漿、全血、人體白蛋白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後兩種的用量不宜超過1000ml。晶體液包括平衡鹽溶液、等滲鹽水和等滲鹼性液(碳酸氫鈉和乳酸鈉溶液)。電解質液與鹼性液之比一般為2:1,如有血紅蛋白尿或嚴重酸中毒時,鹼性液輸入量可增至1:1。如缺少膠體液,可用電解溶液代替。基礎生理量指5%或10%的葡萄糖溶液,成人每日為2000~3000ml。如因暴露療法、室內溫度、天氣炎熱、創面用烤燈或熱風機烘等,可增加輸入量以經創面、皮膚和肺呼吸等不顯性失水。
(2)成人燒傷<20%/Ⅱ度,小兒<5%-10%,無噁心嘔吐者,應及早進量進食。幼兒可飲母奶。大部份傷員不需靜脈輸液。頭面頸部組織較疏鬆,燒傷後水腫重,尤其小兒頭面燒傷)5%要預防休克,應予輸液。
(3)成人燒傷面積在20%~30%,可靜脈輸液加口服流質,補液以電解質為主,膠體液可用右旋糖酐:Ⅲ度燒傷者,膠體以全血、血漿為主,適量右旋糖酐。
(4)計算的補液與成分,必須切實按時、按質,按量輸入。在燒傷休克期2~3天內,中斷輸液或輸液過慢均可發生休克。
(5)進行輸液治療時,必須強調尿量監測。因尿量的減少先於血壓、脈搏的變化。血壓低,脈壓差小,尿少,表示血容量不足或已有休克,應先輸入膠體液;血壓、脈壓差正常,尿少,應先輸入電解質液或水分。輸入右旋糖酐可使尿比重上升。
(6)輸液抗休克時,注意採取保暖,更換潮濕敷料,減少搬動,充分止痛,吸氧,防感染綜合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