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倮份村

小倮份村

小倮份村屬於雲南省彌勒縣江邊鄉,距江邊鄉政府18.5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轄小倮份、白沙溝等1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90戶,有鄉村人口2039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18人。全村國土面積17.04平方公里,海拔1,550.00米,年平均氣溫18.00℃,年降水量80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烤菸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倮份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彌勒縣
  • 面積:17.04平方公里
  • 人口:2039人
  • 方言: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高原季風氣候、熱帶雨林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基層組織,村務公開,文化教育,人情風俗,社會事業,新農村建設,

自然資源

小倮份村有耕地總面積4,388.00畝(其中:田463.40畝,地3,924.60畝),人均耕地2.00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9,408.60畝,草地553.00畝;荒山荒地1,210.00畝。
雲南省彌勒縣江邊鄉小倮份村地理位置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14戶通自來水,有37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9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3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9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1戶。
小倮份村道路小倮份村道路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8.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8.5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7輛,拖拉機2輛,機車392輛。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4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戶;建有小水窖391口;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54.4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69.75萬元,畜牧業收入108.49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77頭,肉牛161頭,肉羊65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35萬元,工資性收入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人,在省內務工13人,到省外務工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玉米、水稻、烤菸(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玉米、烤菸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7.0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高粱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高粱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90戶,共有鄉村人口2039人,其中男性1041人,女性998人。其中農業人口2039人,勞動力1309人。該村全部是彝族。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38人,享受低保10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8.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8個,共有黨員43人,少數民族黨員43人,其中男黨員42人、女黨員1人。村委會由一個支書、一個主任、一個副主任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9個,共有團員5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8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385.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集體總收入5.00萬元,有固定資產38.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17人,距離中學18.5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0人,其中小學生117人,中學生33人。

人情風俗

小倮份村委會在明末清初到民國初期屬竹園管轄之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彌勒置區、閭、鄰時仍為竹園區下轄的一個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廢區、閭設鄉、鎮,實行保甲制時,屬楷甸鎮第七保,1950年彌勒編為三個區時,屬四區第七鄉即膩落江鄉,1959年12月隨同其它村委會由竹園公社劃入江邊公社管轄至今。該村為彝族支系阿哲人的聚居地,阿哲族是江邊的世居民族。2007年全村491戶2018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是江邊鄉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從姓氏流源、語言、宗教信仰、服飾、婚嫁、喪葬、傳統節日中可窺一二。
姓氏及歷史人物:據當地人口部門統計,普姓為該鄉人口最多的姓氏,主要分布於該村和乾田、平地3個村委會,江邊有記載的歷史反面人物普順就是小倮份人,關於普順的故事在江邊廣為流傳,建國前出生的人幾乎都知道。在《江邊區志》記載中,普順是一個以人民為敵、無惡不做的惡霸,他欺男霸女,魚如百姓,於1951年被民兵擊斃於棘子箐溝。
服飾:阿哲服飾與其他民族相比主要體現上衣,褲子公漢族,但女子喜緊身。青年女子上裝為面襟衣,手袖及前後肩鑲有紅、黃、綠、黑等色花紋圖案,腰系繡花圍腰,頭繞土布或黑布所做髻帕,並以銀泡、珠子條帶托於額前;老年婦女圖案色彩相較青年女子的簡單。男子多為高領土布對襟上衣,衣釘鈕扣13至15對,腰系寬條彩色褲帶,並佩戴牛耳朵刀。
宗教信仰:因佛教在江邊傳播時間長、流傳廣,建國前阿哲人大多信教,認為“萬物有靈”,特別盛行占卦,凡生活之事,都訖吉凶於占卦,其卦有羊骨卦、雞頭、蛋、腿卦等。
婚嫁: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產生愛慕之情後,通知父母,由男方父母邀媒向女方家提親,若無意見,姻親就確定了。接下來一是擇日舉行定婚儀式,定婚日,由男方置辦酒食挑至女方家,女方便邀親朋好友赴宴,席間議定彩禮。禮錢36元、66元不等,視男方家境和雙方關係而定,但須帶6、8等吉祥數字。婚日由男女方雙方協商擇定。婚日,雙方邀請親朋好友前來祝賀或幫忙,婚日頭天,男方置備好酒食請人挑至女方家供其款待好友親朋,婚日天未亮,新郎在迎親者和鎖吶手趕到女家。此時女家的大門是緊閉的,新娘及好友躲於門內,迎親者便在門外說:“開開門,我家的母牛丟失了,我們要來找”。門內答“不在”,男方便說:我們親自看見跑你家來了,快讓我們進去找“,經過一番口舌,新娘才開門讓新郎及迎親者進去。在新娘家食畢早飯,辭別女方父母親友即可接新娘回家。新娘頭蓋紅布,一路哭泣,表示對父母親友的不捨。到新郎家時,男家奉上事先準備好的煙、酒、水迎接新娘及送親者,且送上一元、二元不等的進門錢,新娘等才進男家。過去,新娘到男家時,不入洞房,迎娶雙方同伴陪伴在牛棚內,晚間,男分開睡在稻草上二日,今在洞房內,男女分床而眠。第三日回門時,男方置辦酒食供女方返途中食用,食畢,返回中新娘,即搶親,男方此時要請人幫忙,若人手不夠,新娘女方親友搶走,則須備一定彩禮送女方家才可接回。
喪葬:與當地其它民族基本相似,凡老人死後,子女圍其哭過後,派人到各處親友叩頭報喪,家中人將死者屍體洗淨,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入棺,停於堂屋正中,待親屬到齊後蓋棺釘釘,家人及親屬戴孝哭祭靈前,靖道師做道場超度亡魂。發喪之日,大兒子立於棺槨之前,用抬棺槨,即背”財頭“。八名抬重的人抬著棺槨由道師開道,鼓樂隊前行,死者親子披麻戴孝於靈牌前,棺木之後為其餘親戚送喪者。抬出村外送喪者繞棺後便返回家中,抬棺繼續前行直至事先由陰陽先生瞧好的墓地安葬。次日喪家挑雞、粑粑等供果於墳前奠祭,俗稱”復山“。在喪葬習俗中,做道場是喪禮中的重要內容,當前,這要視喪家的情況而言。
傳統節日中祭龍是最有特色的一個節日。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該村的各小組都要組織祭龍活動,以乞求來年風調雨順,一直到現在皆然。是日,全村男女聚於村旁龍樹下(生長年代較長的老樹,一般為黃棟頭樹或萬年青樹)將事先準備好的豬、雞拉到樹下宰殺祭之。有的村子還分祭公龍各祭母龍,祭公龍時只允許女人參祭,祭母龍時,則只允許男人參加。一般而言,多數村子是祭母龍。祭龍時由村小組長或村里德高望重者主持。菜飯做好後,(若殺豬,由主持者將肉按人平分,留頭腳,肚雜煮熟獻後共食。)主持人即開始主持祭祀,圍繞龍樹,念念有詞,乞求龍樹保佑人畜平安,來年風調雨順,日子越過越好。祭過圍樹進食,直到日落而歸。

社會事業

該村委會有一所中心校,設在小倮份,校舍面積280平方米,在校學生117人,教師11名,全村國中以上文化程度214人。建有1所衛生室(建築面積80平方米,1名衛生員),公廁6個。擁有電視機404台,電話(含移動)241部。除少數村小組有村民活動室外,大多數村小組的文化活動在自家或村球場或空地上開展。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該村委會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建設目標,在上級的關心支持下,加大投資力度,夯實農業基礎,推進新農村建設,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基礎設施得到明顯加強。一是辦公條件得到改善。2006年投資13.8萬元興建村委會辦公樓(建築面積140平方米:兩層建制,磚混結構),附設廚房(1.1萬元)隨後,陸續購置了近萬元的辦公設備,2007年投資1.5萬元續建圍牆和硬化院心,辦公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二是道路建設得到極大改善,籌資2.6萬餘元,組織民眾投工投勞5600餘勞力新修和改造平地至村委會所在地小倮份公路,該路寬5米,長12公里,其中:平地至新農莊2公里為新修,新農莊至小倮份10公里系改造;三是衛生建設得到突破。2006年建起了村衛生室(3萬元,40平方米),2007年新建衛生公廁4個,其中:村委會1個,蹲位16個,新寨、坡頭、堂梨樹3個村小組各1個,蹲位均為8個。四是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加強,2006年以來建設地邊水窖440個,截止2007年共建924個,家庭水窖365個,沼氣池260個。烤棚386個。
----產業培植有所發展。該村以種植玉米、水稻、甘蔗、烤菸、高粱等糧經作物為支柱產業,並逐年加大了科技投入,改良品種並最佳化種植結構,農民收入逐年提高。么哈底村小組祁有福投資5萬元新建酒坊1座,該坊占地130餘平方米,日產酒量300餘公斤,年均生產6個月,以生產1公斤酒需要高粱2公斤計算,每年需用高粱4.32萬公斤,採用契約訂購方式採購高粱,契約價格2.4元至2.6元每公斤,按畝產高粱280公斤至350公斤計算,帶動當地高粱種植近200畝。收購高粱4.32萬公斤需支出10.7萬元,對當地的產業建設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