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溝葦編

小亮溝葦編,中國遼寧省盤錦市傳統美術,遼寧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小亮溝葦編
  • 主題詞:小亮溝,葦編,傳統美術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美術
  • 起源時間:清順治年間(1653年)
  • 認證時間:2015年
  • 認證批次:第五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遼寧省盤錦市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盤錦小亮溝葦草手工編織技藝從材料上分為葦編技藝和草編技藝,從工序上分為備料、編織、後期加工三個部分,經過十幾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所用工具也是就地取材,完全手工製作,編織成品多達100種。從最初的滿足生存需求直至今日,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勞動人們自我創造,自我享受的階段;二是葦草編織技藝日漸完善,葦草製品作為商品流通,“家家戶戶編葦席”,清鹹豐年間年銷135萬令葦席的繁榮階段;三是葦草製品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到人們重視綠色環保,“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再發展階段。

歷史淵源

小亮溝葦編手工技藝據老輩人講至今已有350餘年的歷史,它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人們為了生活用智慧的頭腦,辛勞的雙手創造出的一種手工技藝,隨著社會的演變,人們逐漸把葦編當成一種副業,變成商品進行流通。
早在清順治年間(1653年),這裡人煙稀少,蘆葦雜草遍地叢生,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占據疆土,從關里大量移民至此。人們從管理舉家遷移這裡,占據塘片,開荒種地。由於遼河水的數年衝擊,自然形成灘涂,當時濕地眾多,溝汊縱橫,蘆葦茂密,樹木少見,至今地名還延續,如王家塘、韓家塘、魏家塘、董家塘、蘇家塘、小亮子溝、高坎灣等村子名,當時有劉姓兄弟二人遷至今西安鎮小亮溝村,他們兄弟二人攜帶家眷,墾荒占早,占據塘片以漁獵為生,先用蘆葦泥巴搭起窩棚,建起居所,塞外東北冬季寒冷,人們在窩棚里搭起火炕。開始人們用軟草鋪在炕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劉姓兄弟二人腦子靈活,心靈手巧,試著用蘆葦編成片片,鋪在火炕上,這就是最早的炕席,也是葦編的最早雛形。
到了清鹹豐年間,關內河北省、霸縣、大成、文安、靜海等地的人陸續來大遼河西岸一帶定居,人煙開始稠密,人們開始自製一些葦編所用工具,至此以劉氏兄弟為代表的小亮溝葦編在當地逐步發展起來,當時傳有“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家家戶戶編葦席之說。”

基本內容

據光緒年間史料記載,大遼河自開河至封凍期“有船往來兩萬艘”,這些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船隻,上行時裝載粵、閩、浙、蘇、魯、川等省出產的綢緞、布匹、藥材、瓷器、茶葉、糖類、紙張、漆器、竹器等雜貨,途經下遼河、“官碼頭”、田莊台“官擺渡”小亮溝下口子屯,用雜貨換上葦編製品,在運往黑龍江、吉林、內蒙等地,返程下行時再把內蒙古及東北平原生產的高粱、大豆、毛皮、木材等運往南方駐地,因此葦編製品也成了小亮溝及下遼河沿岸一帶老百姓的支柱產業,由於小亮溝沿遼河右岸一帶蘆葦資源豐富,當地人無師自通,世世代代靠的是家族制傳承,憑的是個人悟性,家家戶戶,男男女女,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從事葦編業。小亮溝沿遼河右岸一帶基本上形成了以葦編製品為龍頭的產業鏈。隨著小亮溝葦編業的悄然興起,加之當時人民生活的實際需求,人們開始從葦編製品的品種、樣式上不斷創新,當時葦編種類上可分為“炕席”、“茓子”、“雞蛋簍子”、“醬缸斗篷”、“魚簍”、“鍋蓋”、織“福”字、“喜”字等,一些小巧玲瓏的葦編工藝品也根據市場的需求應運而生。
到了民國年間,當時田莊台設有葦編製品的集市,並有“義發合”、“鴻興泰”、“永增長”、“長興泰”等席商,每天早市可收葦編製品數以千計。轉手銷售遼、吉、黑三省。而登市賣葦席製品的有小亮溝、駕掌寺、王家塘、蘇家塘、新屯、曹菜、魏家溝,以致營口的蓋家、賞軍台等地。這一繁榮之景象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解放後,人民政府設定葦田管理股,對葦田進行統一接管,繼而發展成為趙圈河、遼濱幾大葦場,而經營葦編產品的收購先由國營裕興公司,後由土產公司,中間通過農村供銷社代為收購。
葦編製品產量最高的要數葦席,葦席主要用於漏天存放物品的苫蓋、墊底和北方居民鋪炕,其生產工序多,全部手工操作,高峰時期沿遼河兩岸一帶在百萬片左右,1972年最高產135萬片,1980年以後葦編製品成為小亮溝沿遼河一帶盛產蘆葦鄉鎮的農閒副業。

基本特徵

盤錦市地處遼河下游,充足的水資源造就這裡濕地眾多,溝渠縱橫。浩蕩的葦田毗連成片,草場資源豐富。勤勞純樸的先人們利用葦草資源編制生活用品,葦草編織技藝在下遼河沿岸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盤錦小亮溝葦草手工編織技藝以其原始、質樸、保存完整、藝術性強的特點,獨具代表性。

瀕危狀況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葉,因新型防水塑膠薄膜的出現,代替了葦編製品,城鎮住房向高樓發展,發達地區的居民不再使用葦席。農村百姓多用地板革之類的現代化原料代替葦編製品,諸多因素使葦編製品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生產隨之停滯,而蘆葦加工向現代化的工藝品方向縱深發展。據老一輩人回憶,葦編手工技藝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然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各種新產品的出現,葦編製品使用量大幅度下降,並且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保護措施

隨著國家的重視,在盤錦市民眾藝術館、市非遺保護中心以及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小亮溝葦編成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這項古老原生態的手工技藝重新煥發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