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二仙草
- 拉丁學名:Haloragis micrantha R.Br.
- 別稱:豆瓣草、女兒紅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目:小二仙草目
- 科:小二仙草科
- 分布區域:河北、河南、山東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多年生陸生草本,高5-45厘米;莖直立或下部平臥,具縱槽,多分枝,多少粗糙,帶赤褐色。葉對生,卵形或卵圓形,長6-17毫米,寬4-8毫米,基部圓形,先端短尖或鈍,邊緣具稀疏鋸齒,通常兩面無毛,淡綠色,背面帶紫褐色,具短柄;莖上部的葉有時互生,逐漸縮小而變為苞片。花序為頂生的圓錐花序,由纖細的總狀花序組成;花兩性,極小,直徑約1毫米,基部具1苞片與2小苞片;萼筒長0.8毫米,4深裂,宿存,綠色,裂片較短,三角形,長0.5毫米;花瓣4,淡紅色,比萼片長2倍;雄蕊8,花絲短,長0.2毫米,花葯線狀橢圓形,長0.3-0.7毫米;子房下位,2-4室。堅果近球形,小形,長0.9-1毫米,寬0.7-0.9毫米,有8縱鈍棱,無毛。花期4-8月,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荒山草叢中。
分布範圍
產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泰國、日本、朝鮮等國亦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苦辛,平。《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苦,無毒。”,《貴州草藥》:“性平,味辛澀。”
【主治】:小二仙草,清熱,通便,活血,解毒。止咳平喘,清熱利濕,調經活血。用於咳嗽哮喘,治二便不通,熱淋,赤痢,便秘,月經不調,跌打損傷,燙傷。
①《四川中藥志》:“消瘀血。治大小便不通,療赤痢,並治熱淋,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及咳嗽哮喘。”
②《貴州草藥》:“清熱,解毒,除濕,消腫。”
【藥方】:
①治赤白痢:鮮小二仙草二兩,紅白糖為引。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治血崩:小二仙草二兩,金櫻子根一兩,精肉四兩。燉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女子乾病:豆瓣草、石棗子、石柑子、石海椒。燉豬肉服。如服後月經已通,可加益母草、對葉草再服。(《四川中藥志》)
④消水腫:豆瓣草一兩,切細,紅糖五錢。蒸服。(《貴州草藥》)
⑤治燙傷:豆瓣草適量,研末,加冰片少許,麻油調搽患處.(《貴州草藥》)
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利水除濕,散瘀消腫,治毒蛇咬傷。
飼料價值
全草為羊的好飼料。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生長適濕25-28℃,以肥沃、潮濕沙土成砂質壤土栽種為宜,粘土不宜栽培。
種植方法
用種子繁裂。秋季採收成熟果實,稍晾乾後立即播種育苗,種子與草木灰攔勻後均勻地撒播於苗床上,覆蓋細沙2cm,稍鎮壓,澆水,苗高5-6cm時,按行株距15cm×10cm開穴,每穴栽2株。
田間管理
定植成活後,及時中耕除草。春、夏季各追施1次人糞尿或複合肥,秋後追施1次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後進行培土。開花時採收,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