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仙草(中藥)

小二仙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二仙草,中藥名。為小二仙草科植物小二仙草Haloragis micrantha (Thunb.) R. Br.的全草。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止咳平喘,清熱利濕,調經活血之功效。用於咳嗽,哮喘,熱淋,便秘,痢疾,月經不調,跌損骨折,疔瘡,乳癰,燙傷,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二仙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桃金孃目
  • :小兒仙草科
  • :小二仙草屬
  • :小二仙草
  • 採收時間:夏季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貯藏,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豆瓣草、女兒紅、沙生草、水豆瓣、豆瓣菜、蟻塔、砂生草、地茜、白粘草、同丹藥、斑鳩窩、船板草、地花椒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澀,性涼。

歸經

歸肺、大腸、膀胱、肝經。

功效

止咳平喘,清熱利濕,調經活血。

主治

用於咳嗽,哮喘,熱淋,便秘,痢疾,月經不調,跌損骨折,疔瘡,乳癰,燙傷,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感冒:小二仙草15-30g,桑葉6g,菊花3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小便淋澀:豆瓣草、石韋、土茯苓、海金沙、滑石、木通、車前草各9g,甘草3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3、治赤白痢:鮮小二仙草60g,紅糖為引。煎服。
4、治血崩:小二仙草60g,金櫻子根30g,精肉120g。燉服。(3-4方出自《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鮮品20-60g;或搗絞汁。外用:適量,乾品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散。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二、炮製方法

揀除雜質,洗淨,切段,曬乾。

貯藏

用竹簍裝載,或捆壓成把,外加蒲蓆封固,存放於乾燥處

形態特性

多年生陸生草本,高5-45厘米;莖直立或下部平臥,具縱槽,多分枝,多少粗糙,帶赤褐色。葉對生,卵形或卵圓形,長6-17毫米,寬4-8毫米,基部圓形,先端短尖或鈍,邊緣具稀疏鋸齒,通常兩面無毛,淡綠色,背面帶紫褐色,具短柄;莖上部的葉有時互生,逐漸縮小而變為苞片。花序為頂生的圓錐花序,由纖細的總狀花序組成;花兩性,極小,直徑約1毫米,基部具1苞片與2小苞片;萼筒長0.8毫米,4深裂,宿存,綠色,裂片較短,三角形,長0.5毫米;花瓣4,淡紅色,比萼片長2倍;雄蕊8,花絲短,長0.2毫米,花葯線狀橢圓形,長0.3-0.7毫米;子房下位,2-4室。堅果近球形,小形,長0.9-1毫米,寬0.7-0.9毫米,有8縱鈍棱,無毛。花期4-8月,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荒山及沙地上。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全草長10-20-30厘米,莖纖弱,赤褐色,直徑約2毫米。具四棱,棱上被疏短硬毛,莖節處有鬚根,葉對生,上部間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後呈闊卵形或卵形,長0.5-1cm,寬4-8mm,淡綠色,有的帶紫褐色,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質薄而軟,葉柄極短或近無柄。常見殘留穗狀小花,直徑1mm。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燙傷,水腫,細菌性痢疾膿血便和月經不調等。

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清熱解毒,除濕消腫。治療癀,水腫,燙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