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土生,常綠。植株高約6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粗壯,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8-11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淺棕色,扭曲,膜質,長漸尖頭,全緣或略有具間隔的刺狀突起。
葉(3-)5-8枚簇生;葉柄長10-20厘米,下部粗2.5-3毫米,棕色至褐棕色,自下部向上疏被鱗片;葉片舌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先端短漸尖,中部寬3.5-4.5(-6)厘米,向下略變狹,基部心臟形,兩側明顯擴大成圓耳狀,彼此以闊缺口分開,邊緣全緣而略呈波狀,具軟骨質。主脈粗壯,暗禾稈色,下面隆起,圓形,上面有淺縱溝,下部疏被與葉柄上同樣但較小的鱗片,向上近光滑;側脈纖細,斜展,單一或自下部二叉,通直,平行,下面僅可見,上面明顯,略隆起,先端水囊紡綞形,不達葉邊。葉鮮時稍呈肉質,乾後薄革質,棕綠色,上面光滑,下面疏被貼伏的變形蟲形或狹披針形的棕色小鱗片,乾後在側脈之間有明顯的窪點。
孢子囊群粗線形,通常長1.5-2.5厘米,斜展,相距3-5毫米,靠近或略離主脈向外行,距離葉緣5-8毫米,著生於相鄰兩小脈的一側;囊群蓋線形,深棕色,膜質,全緣,向側脈相對開,宿存。
生長環境
成片生長於落葉混交林下的腐殖質層中,海拔700-1000米。對開蕨喜生於坡度30°左右的東北坡中上部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下石礫質、陰濕的腐殖質土壤中,上層植被以紫椴、白丁香為主,中層多為珍珠梅、懸勾子,下層主要有鹿蹄草、綿馬等。鬱閉度0.4-0.6。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產吉林(長白、集安、撫松)。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北美及歐洲(西南部與中部)。
繁殖方法
繁殖時春季、秋季均可。栽前將大簇分成若干小簇,每個小簇根完好,根莖3-5個,剪掉枯葉。栽時可做畦,寬1.5米,長可因地而定。畦面挖8厘米深,10厘米至15厘米寬的栽植溝,苗距20厘米左右,根系舒展,先覆土1/2深,澆透水,待水下滲後再復滿土,次日早踏實,其上再覆1厘米厚的腐殖土。栽後如遇乾旱要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加蓋遮陰物,防止日光曝曬;溝栽,打40厘米攏,在攏溝內栽植,栽植方法與畦栽相同。
栽培技術
對開蕨耐寒性強,但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管理中應注意保持空氣及土壤濕潤。生長初期須防止陽光過強,多加蔭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喜過濾性、間接或反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植株徒長,顯得細瘦衰弱或軟垂。定植成活後,在生長期間要多次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要追施1-2次肥,每畝施稀薄的人糞尿1500千克,並結合中耕除草3次,使土壤疏鬆濕潤。如需要可在床邊種植1行遮蔭物。冬季要將乾枯的地上部分割除。苗期可用0.3%尿素水液噴灑葉面,生長旺季追旋氮磷鉀複合肥。對開蕨的葉片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但過多老葉的存在對幼葉的伸展有抑制作用,應適當剪除。
病蟲防治
病害極少見,蟲害有介殼蟲等危害葉片,發現後應及時人工刮除。
主要價值
- 對開蕨,形態優美,株型矮小,是較為理想的觀賞植物。可供庭院栽植和栽制盆景、插花。可布置高雅客廳及會議室。
- 在醫藥上用做泌尿系統的消炎、利尿、消腫、止血劑等。
- 對開蕨是世界稀有植物,中國1975年9月發現,填補了對開蕨在中國的空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庭院栽植可做主栽觀賞品種,也可做搭配植物。在百花盛開的花壇中,栽植幾簇對開蕨,也可稱之為“萬花叢中一點綠”。同時呈現出立體感。